李民斌|充分利用市场力量 升级香港教育产业
特首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2025》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帮助香港建立人才和知识储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唯有顶层设计,一体发展,连结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国际创科中心、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三大定位,筑起“铁三角”,方能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以合力创造香港发展新机遇。
教育创科人才一体化搭建“铁三角”
举凡世界各地成功的创新科技中心,大多与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为邻,依托学府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而蓬勃发展。例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美国矽谷、北大清华之于北京中关村。香港坐拥五所全球百强大学,对于集聚人才,发展创科,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高才通”等引进人才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美国留学政策的变动,都令香港学位需求更趋殷切,为汇聚人才、发展教育提供难得机遇,但同时供需矛盾也逐渐显露。非本地生以自资身分申请香港各大学的人数,今年录得双位数增长。《施政报告2025》迅速反应,宣布非本地生留学香港的非资助学额,由2026/27学年起,上限增至相当于本地学额五成。同时,现时每年15,000个本地生资助学额维持不变,保障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
非本地生学费市场化吸引多元人才
扩大招生规模,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供应,以避免发生资源紧张和冲突,维护“留学香港”这个金字招牌。《施政报告2025》已同步改善资源保障,包括继续拆墙松绑,以市场化手段,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增加学生宿舍配套建设。长远来看,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建设北都大学城,将有力缓解长期困扰香港高等院校的土地短缺问题。
在教育、创科、人才“铁三角”中,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发展教育产业,政府统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特区政府要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例如对非本地生收取市场化学费、伙拍私人企业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资源供应尽可能多元化,以提升对教育的整体投入,抓住机遇升级教育产业。凭借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除了高等教育,今次《施政报告2025》亦进一步开拓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空间。教育局将试点容许直资学校增加招生,录取更多持学生签证的自资非本地生,同时鼓励国际学校扩招。这些措施不但会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也有助消除来港高端人才在子女入学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作者李民斌是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