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关键十年 告别地产成就新引擎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西九文化区向立法会报告最新发展,去年访客人次突破1500万,同比增长26%。当中M+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旅客占比分别高达六成和七成半,证明其已成为香港文创旅游的强大引擎。不但“引进来”,M+策展的“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与“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成功“走出去”,西九委约的原创音乐剧《大状王》在内地巡演座无虚席,当前在港第三度公演依然吸引大量内地旅客入场支持。由人次到出品,西九的成绩表可谓亮丽。

——如果不看财务报表的话。西九2024/25财政年度的营运赤字扩大至7.69亿元,一笔过的政府拨款即将耗尽,利息收入随之大减。西九董事局副主席陈智思表示,全世界的文化设施本质上都不赚钱,问题是谁去补贴,以及如何补贴。他提到西九的初始设计是效仿港铁模式,以商业地产收入反哺文化营运,不过营运成本增加但收入却因各种原因仍未到位,才会出现现金流问题。

形容西九财困由“时差”造成,大概说对一半。不少地产商近年同样受“时差”所困,投资项目但资金尚未回笼。不过我们应该记得,两年前恒隆陈启宗也指出本港楼市出现结构性变化,随着土地供应增加,地产暴利的日子不复再。至少打从那时开始,社会逐渐形成共识,香港的经济正在而且必须经历结构转变。如果我们依然以为只要待地产项目落成,西九“切豆腐”般卖地之后就可以财源广进,那只是把问题顺延十年,到时烫手山芋不知交到谁人手上。

陈智思说得没错,文化设施本质上都不赚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及表演艺术处的成本回收率分别为44%、44%及30%,已经与全球其他历史悠久的文化机构看齐。但既然要放眼外地,我们也应该知道伦敦南岸中心不只是一个艺术场馆群,更加完全融入了伦敦的文化生活。其地理位置极度便利,邻近滑铁卢车站,方便地铁、巴士以至步行而至。从高级餐厅到美食市集,从独立书店到节庆活动,南岸远不只是文化项目,即使是不看展览、不听音乐会的人也会前往消费,充满商业价值。又或者美国纽约的林肯中心,资金来自慈善捐款、企业赞助以至是基金会投资。它从来不用单打独斗,与整个社会的财富和商界精英建立了稳固的关系。

千万人流之后 如何化人气为财气?

论交通,陈智思也承认西九文化区未算方便,寄望M+博物馆前方的新码头今年竣工后,开通连接中环的渡轮航线,可以带来人流。但西九码头只是第一步,未来如何将西九融入九龙站、柯士甸站以至尖沙咀网络,让市民和游客不只特意前往,也会乐于顺道而来,这既是西九管理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文体旅局以至运输及物流局的责任。

须知道有人流就要有生意,西九偌大的公共空间不只可以容纳餐厅和商店,商业形态也可以包括美食车、文创市集、户外品牌活动等。西九的优势是地大而且临海,商业租赁的价值必然可观。西九另一个商业价值在于文化输出,由《大状王》到草间弥生和贝聿铭展览,其内容创作能力已达国际水平。西九IP产业化带来的是巡演和巡展,赚取授权费和票房分成,令“西九”作为品牌本身就是一个收入来源。

西九的文化艺术水平已经毋庸置疑,随着西九演艺中心预计于2026年完工,舞蹈、音乐剧及戏剧方面的发展只会更加蓬勃。只是其财政管理令人忧虑,而卖地只能换取时间,令未来十年显得更为关键。西九既然带来庞大的人流以及品牌效应,文体旅局应视之为重要伙伴,直接与西九合作推广项目。这既能为西九带来资金支持,又能利用西九这个世界级平台实现政策目标。商经局在推广香港作为盛事之都和会议展览中心时,又打算如何将西九纳入方案?西九文化区不只要融入社区,更要有机结合政府的政策规划,令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营运模式发挥最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