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谈判破裂 全球持续被塑胶淹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洪蔼诚

又一轮“最终”谈判,却再次以失败告终。三年前,各国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承诺终结塑胶污染,并起草一份具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以规范塑胶的全生命周期。然而,继去年底韩国釜山谈判破局后,2025年,来自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仍未能达成共识。

超过100个国家正推动限制塑胶生产并管制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但谈判却遭到少数化石燃料和塑胶生产国的阻挠,当中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伊朗,而美国在新保守派政府的领导下也加入了反对阵营。他们反对任何具法律约束力的义务,仅支持与废物收集和管理相关的措施。

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外的雕像 —《沉思者的重担》(The Thinker's Burden);为期11天的塑胶污染条约谈判最终未能达成共识(图片来源:Artmajeur)

塑胶作为一种“神奇材料”,曾为社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如今却因废物处理不力而演变成为环境悲剧。每年有1900万至2300万吨塑胶废物流入湖泊、河流与海洋。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塑胶产量预计在2060年前增长三倍,而且此数字还会持续攀升。尽管塑胶产业宣称采用新回收技术处理废物,但事实是全球的塑胶回收率一直停滞不前,维持在不到10%的水平,这些承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更令人质疑这是否是塑胶行业用以分散对塑胶生产监管注意力的策略,同时试图从持续消费中获取最大利润。

塑胶使用量预计将从2019年的4.6亿吨增至2060年的逾12亿吨,增幅达三倍之多,其中发展中与新兴经济体将是增长最迅速的地区。(图片来源: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如今,即使是最原始、纯净的环境也难逃塑胶污染,动物误食、窒息或被塑胶缠绕的案例屡见不鲜。人类同样无法幸免,微塑胶已被发现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肺部、肝脏和大脑。最近发布的《柳叶刀倒计时》(The Lancet Countdown)报告表示,仅是健康影响一项,塑胶污染每年便造成超过1.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塑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直接和间接影响(图片来源:Landrigan et al.,,2025年)

这次僵局与近年来的气候谈判如出一辙,同样被一小撮顽固的反对派挟持,导致整个过程陷入瘫痪。尽管联合国的共识决策机制旨在促进各国达成最广泛的协议,却经常被批评为使决议缺乏雄心且成效有限。日内瓦谈判的失败,不仅无助于解决塑胶污染问题,更突显了未来多边主义与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虽然国际间尚未达成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香港应积极为减少塑胶废物作出贡献。政府应尽快实施第二阶段即弃塑胶餐具管制措施,扩大生产者责任计划的涵盖范围,同时积极推广停用即弃塑胶的商业模式。此外,香港亦应与中国内地建立协作框架,分享最佳实践、交流技术,并在废物管理及回收方面开展联合项目,加快迈向循环经济的转型步伐。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