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打造国际体育盛事之都的关键——检视康体设施规划标准
早于2016年,我曾与瑞士一间体育管理公司合作,就香港体育设施的配套及质素进行初步研究,并推广与体育相关的文化与旅游,希望将本地打造成国际体育盛事中心。体育盛事与城市发展、经济、文化及旅游息息相关,当中规划则尤为重要,以有效串连不同活动,推动多元发展。
笔者当年亦有幸参与造价超过300亿港元的启德体育园部分项目规划,并就酒店及办公室等设施配套,向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征询意见,同时参考国际多用途体育园的规划准则。时至今日,启德体育园已正式投入运作,并举办多场国际体育盛事,带动本地经济。笔者现时亦参与其他公共体育设施的重建及优化规划,留意到政府积极了解本地运动习惯及设施需求,为日后发展铺路。
随着香港体育正逐步走向普及,越来越多精英运动员以成为职业运动员为目标,而在规划过程中,明显见到政府正紧贴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及产业化等五大体育发展政策方向。不过,若要实现这五大政策,应先推教育、设施配套,还是着眼于成绩?长远而言,又应如何塑造属于本地的运动项目,而非只是追随国际潮流?正值本地经济踏入新一轮创新,政府应思考如何有效提升体育设施质素,甚至让未来城市规划,包括街道、康乐用地、公共空间等均能配合体育发展。
与以往相比,政府近年显然更愿意投放资源于具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项目,例如香港单车队冲出国际后,当局旋即兴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单车场馆;剑击队于奥运夺牌后,政府亦计划兴建剑击馆。这种模式是以“精英化”为起点,培养有潜力的运动员,透过专业化训练再推向普及,带动全城体育气氛。每当有运动员能在国际赛事勇夺奖牌,便会吸引更多市民支持,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为体育盛事及产业化带来机遇,令体育与经济深度融合。
我一直认为体育行业具投资前景,政府投放资源也讲求数据分析,包括预期参与者、观众数量、相关经济效益等,以计算有多少人会为体育“埋单”,做到所谓“有根据的投资决定(Informed Investment)”。启德体育园除了争取香港成为亚太区国际体育城市外,亦积极吸引国际级表演者来港,发展盛事经济,可谓“一鸡两味”。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发展体育设施的关键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第四章:康乐、休憩用地及绿化。多年来,政府部门一直按这些“硬指标”规划各区设施,结果体育设施往往只针对热门运动,较为单一。事实上,政府可定期检讨标准,增加规划弹性,配合社会趋势发展户外健身场等更多新型设施,只要有政策空间,相信许多体育团体均愿意投入商业运作。很多人以为康文署只是政府开支部门,但只要换个角度,相关辖下设施亦可成为当局收入来源。
随着香港越来越多区域性及国际性比赛,各类体育项目都值得加强曝光。只要政府持续检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适时开放新兴运动设施的空间,香港便可打造更具活力、多元互动的体育文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仲澧是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文章标题由编辑所拟,原题为“体育盛事背后 香港规划助力经济新引擎”。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