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康|积极应对社会高龄化 康文活动助抗孤独感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社会高龄化是香港过去一段时间最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之一,本届政府亦就有关问题作出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例如去年成立“银发经济顾问小组”,就如何鼓励长者更多消费、投资、甚至再就业作出深入的研究。而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更加重视有关问题,宣布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小组”,就安老、医疗、乐龄科技、银发经济等制订相应政策,足见特区政府在高龄化浪潮的准备。

单身长者比例上升
孤独问题需重视

笔者最为欣喜,是看到特首提出以康乐文化,应对社会高龄化的需要。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约38.6万名40岁以上人士从未结婚。虽然这个年龄组别中,曾经结婚的人士占多数,但是考虑到平均离婚率超过30%,相信独身生活的人士不在少数。当他们年纪逐渐增长,就会引发孤独老人的另一深层社会问题。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喜好和习惯,然而,孤独老人较易面对更多身心问题。第一,由于缺乏照顾,容易因为家居意外、生病等问题而失救,酿成悲剧;第二,在缺乏与人接触、交流下,较易变得孤僻、冷漠,增加患上情绪病及抑郁症的风险。有公共卫生专家指出,长期孤独感损害身体健康和寿命,无异于每日吸食15支香烟。

事实上,英国和日本都有察觉到当地的孤独问题日趋严重。前者推算,全国有900万人面对孤独问题,且每年造成32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因此,两国政府分别设立“孤独事务大臣”及订立《孤独和孤立对策推进法》等法规,例如透过资助非政府团体举办更多社区活动、设立电话热线及网上平台等协助独居人士,尤其是独居老人面对的孤独感问题。

因此,特首强调康乐文化活动作为应对社会高龄化危机的方法,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不少康乐文化活动都是团体形式进行,例如运动竞赛、表演艺术等,都是要透过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令孤独长者可以透过参与运动扩阔社交圈子,保持与人相处、交流和沟通,有助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及其他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即使他们参与个人化的康乐文化活动,未必能够认识新朋友或者维持社交生活,但是至少都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对于长者而言依然是有利无害。

三管齐下促长者健康
冀工作小组尽快交货

目前康文署已经推出多项鼓励长者参与康乐文化活动的措施,例如租用运动设施的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入场博物馆免费等,对长者而言具有一定吸引力。不过,除了价钱因素之外,笔者相信未来的长者,亦即当下中、壮年群组人士,对康乐文化活动会有更高的期望和需求,就是“低门槛、小众化、高频率”。

无疑,港人明白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许多打工一族为了生计连休息时间都欠奉,何况是定期运动呢?因此,部分退休人士可能面对着对做运动感兴趣亦有需要,但是无从入手的难题,加上年老身体机能下降,未必可以应付高体力、高强度的运动。因此,容易入门,又达到一定改善身心健康效果的运动,特别是较少肢体对抗的新兴运动,值得相关部门研究如何在社区上加强推广,让没有运动习惯的长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另外,考虑到网络年代的来临,资讯发达又急速,人的嗜好亦变得碎片化。当局除了继续提供大众化的康乐文化活动之外,亦应该考虑不同群众的口味,举办适合小众的活动,让不同喜好的市民都可以投入其中。而为了了解小众的需要,建议可以设置意见收集渠道,让他们反映意见,并衡量建议的可行性、活动对身心健康和人际交流的帮助等一篮子因素,分缓急先后推行,并创造有利小众康乐文化活动推行的条件。

最后,考虑到长者从职场退下火线,而孤独长者更是没有家庭负担和压力,最不缺乏空余时间。因此,康乐文化活动必须充足,最好做到“年中无休”,让有需要的长者经常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达致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

社会高龄化已经是无法逆转且逼在眉捷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今,特首定出一个清晰的应对方向,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尽快公布政策建议,让未来二百多万的银发一族可以受惠。

作者黄远康是工联会西贡区议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