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破除建设国际教育枢纽的三大障碍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王伟杰

《施政报告2025》锐意要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教育枢纽”,擦亮“留学香港”的招牌。然而,客观评估多项相关建议,却隐约窥探出不少阻拦达成这宏大目标的障碍。

非本地生源过度依赖内地

首先,增加非本地生的自资学额的确能提升各大专院校的财政收入,吸纳世界各地优质学生也有助提高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国际声誉,并配合特区政府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方向。然而,在翻查各项数据后,与吸引旅客来港的情况相似,非本地生的来源过度依赖内地生,难以达成学生国籍多元化的目标。

不少本地学生及家长也纷纷表达宿位及教学资源会否向非本地生倾斜的关注。至于在非英语背景成长下的内地学生,在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大专院校及粤语为母语的香港社会,也可能迎来跟不上课堂内容及难以融入本土生活的挑战。

此外,尽管特区政府将预留4,000万元拨款用在“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计划,以推广香港大专院校的优势。但在国际排名以外,香港是否有足够的科研项目及领先全球的专门学科,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尖子及顶级人才呢?

职业教育品牌尚未形成

其次,发展应用科学大学无疑为“非研究型”的大专院校杀出一条血路,亦符合香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促进与大湾区产业融合的目标,香港都会大学便喝了“头啖汤”,获批准成为本港首间应用科学大学。但是,香港家长普遍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仍有限,香港“应科大”在国际间的品牌尚未形成,仍需继续深耕细作。

与内地职专互认学历固然有利大湾区内的流动,但也同时加剧“非八大”专上院校的招生压力,尤其是愈来愈多学生另辟内地升学途径。教育局、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需事先与这些院校互相交换意见,经过深入沟通才推行,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慎防借办学为名谋取暴利

国际学校能为来港的海外专才子女提供属于他们母语体系的教育,并为他们提供国际文凭课程(IB)及IGCSE、GCE、IAL等国际专业考试。然而,近日陆续爆出国际学校收取高昂学费、录取愈来愈大本地生及盈余不断累积等负面新闻。特区政府在批出土地供国际学校兴建校舍时,必须做好尽职审查,慎防有办学团体以非牟利机构的身份申办国际学校,但却重蹈只懂收高昂学费、不懂回馈社会的覆辙。

诚然,特区政府将教育定位为其中一项六大优势行业,在知识型经济下是行对了方向。但“魔鬼往往藏于细节”,若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推行各项措施带来的负作用,尽管为实体经济带来寸步贡献,但代价却要香港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承担。

作者王伟杰是香港未来教育协会评论部总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