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云|香港发展正插上教育、科技、人才翅膀
9月17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宣读了《施政报告2025》,推出香港未来一年各方面规划发展和重要措施。这是现届政府第四份《施政报告》,香港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清晰,行政长官和执政团队也越来越自信和坚定。从今年的《施政报告》来看,政府施政比以前更加坚定、更加挥洒自如了,特别是推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措施令人眼前一亮,看得出政府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策略性地结合香港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
教育再出新措施
教育政策方面,从2026-27学年起,每所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将由现在的40%增至50%;政府资助高校的研究院研究生课程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由100%增至120%,即政府资助的研究生课程可以超额招生多20%。
除了收生比例提高,也有具体行动跟进。政府将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汇集教育局、大学资助委员会、创科局、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各高校、政府驻海外经贸办和驻内地办事处等,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并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大型宣传计划;拨款 4,000万港币,支持八所政府资助大学加大国际和内地宣传及师生招揽。同时推动各高校举办更多高增值的“游学香港”活动。在增加学生宿舍供应方面,今年7月已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市场把现有商业大厦(包括酒店)改作学生宿舍时免去改划手续、而且可以保留过剩地积比;这次《施政报告》再宣布即日起,拆卸原有商厦后重建的全新学生宿舍也能受惠于“城中学舍计划”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市场建设学生宿舍,增加供应。
策略性科研拨款方面,除了早前已经宣布推出的30亿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再预留10亿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慧研发院”。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已经获得全球1,100所高校认可,正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升学考试之一。《施政报告》提出,香港教育局将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中小学(即政府资助的中小学),可以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通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持有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等于为中小学对外招生迈出突破性一步,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利于将进一步吸纳国际优质师生来港。
北都升格展承担
提升北部都会区的决策层级是很具魄力的举措,香港政府宣布将成立新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且由行政长官亲自挂帅;同时简化行政流程,拆墙松绑,并订立“加快北都发展”专属法例,授权政府为加速北都发展制定简化法定程式,为北部都会区发展踏上快车道提供坚实保障。
北部都会区规划了四个发展板块,我认为其中的科技城(包括港深河套科技园区、新田科技城)和国际大学城极之重要,是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相结合一体化发展甚至跨境联动发展的重大地理空间。北都作为与深圳接壤的香港最重要的新发展区,不但承担著为“南金融、北创科”这样新的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土地,更是催生香港未来新兴战略性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是聚集香港和海内外著名高校、著名科技企业和大量高端科研与产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联动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优势产业资源的跨境基地,牵一发动全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施政报告2025》坚定地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推出有力措施和设立工作机制,并且持续投入财政支持,值得赞赏,行政长官亲自主持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不但有利于拆除北都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疑难杂症,也有利于推进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中长期有利于推进香港自身产业经济发展,造福香港社会。
作者陈锦云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