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宏观微观兼具 加快北都发展
特首李家超最新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为主题,当中针对“北部都会区”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方向明确、内容务实,并非空谈。特首曾以“心急如焚”形容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的迫切性,是次报告对此著墨甚多。各项加快北都发展的措施,均旨在突破当前发展瓶颈,预期可与本港的高新产业政策相配合,打通香港产业转型所需的“任督二脉”。
北部都会区被各界寄予厚望,对香港的城市规划、人才政策及产业转型等影响深远。此次《施政报告》延续了港府在2023年发表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多项革新措施,显示特区政府管治团队迎难而上的决心。
在宏观层面,报告提出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透过简化行政流程,加速河套地区发展以推动深港创科合作。过往由特首主持的“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财政司司长领导的“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职能主要侧重于指导监督与策略规划,内容较为方向性。如今特首成立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聚焦于发展及营运模式、大学城的筹划与建设,以及规划与发展实务,并由政府高层官员直接领导。此举有助打破过去行政和统筹障碍,强化跨政策局的协作配合,包括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教育及基建政策的整合,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入对接,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
在微观层面,报告针对北部都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出多项政策建议,既延续过往智慧,亦融入创新思维。2023年,李家超提出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作为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主轴,今年《施政报告》延续这一理念,进一步提出加快交通基建以推动北都发展,例如计划同步推展北环线主线及支线,并透过跨境铁路项目连接港深两地地铁网络,全力推进港深西部铁路的建设。
此外,报告亦提出订立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为园区企业设立专项拨款渠道,并简化法定程序,以便更灵活地为企业注入资金,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北都。鉴于近年楼市表现疲弱,部分发展商对参与北都开发的意愿不高,《施政报告》提出容许北都土地业权人主动交回计划征收的土地,以抵扣其在北都新发展区中原址换地或参与“片区开发”所需金额,有望促进市场力量参与北都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局应善用上述宏观与微观措施所构建的北部都会区优势,为AI企业制定量身订造的优惠政策组合,推动企业与人工智能研发院协作,共同构建完整的AI产业链。参考区域竞争对手新加坡,其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的《财政预算案》中,针对中小企业推动云端技术应用,并设立规模达10亿新元的“私募信贷成长基金”,协助具潜力但成长期较长的企业获取资金,同时透过税务优惠鼓励企业在新加坡上市。香港政府可借鉴相关经验,为落户北部都会区的AI企业提供包括租务安排、税务减免及专项信贷计划等在内的政策包,并配对衔接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迅速开展运营。
正如特首所言,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而民生与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增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北部都会区正是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社会各界期待港府在施政报告中积极作为,透过加强统筹协调、简化程序、增加市场参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促进北都发展的效率,打通香港产业转型所需的“任督二脉”,使之与港府的AI政策相辅相成,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改善民生最终目标。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区议员,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