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女神配对计划》——是现代版爱的教育,还是爱的表演?
来稿作者:冯广荣
近日播放《女神配对计划》作为恋爱真人骚,以“女神拥有选择权”为节目主轴,让五位女性艺人在众多男士中挑选理想伴侣。节目包装精美,情节起伏,成功吸引大量观众追看与讨论。然而,当我们静下来重新反思,女神的“选择权”其实并不如表面那般自由。
性别角色的再定型
我们一方面知道,女神们的选择看似自主,实则在预设框架中进行,节目中的淘汰制度、剪接手法与情感设计,也在牵动着参与者的行为与观众的情绪,更像是制作团队精心安排的情感剧本;另一方面,观众却代入真实的情感流动,仿佛也为女神找到真爱而欢呼欢呼雀跃。
首先,虽然女神们在形式上掌握主导权,但她们的形象却高度标准化︰外貌姣好、谈吐得体、背景亮眼,几乎全是符合主流审美的艺人。这种设定不仅暗示“值得被爱”的女性需具备某种社会认可的条件,也排除了多元女性形象的可能性。
其次,男士方面则被功能化为各种“类型角色”,如暖男、搞笑型、霸道型等,仿佛是供女神挑选的情感商品,缺乏立体性与真实性。这种角色分配不但限制了参与者的表现空间,也向观众灌输了狭隘的性别期待,强化了恋爱中的性别行为模式。
情感的商品化与投射
更值得批判的是节目的情感商品化与娱乐化。恋爱在节目中不再是私密的情感交流,而是被剪接、包装、消费的内容素材。成功配对的CP成为宣传焦点,延伸至社交媒体、商演甚至代言,情感变成可贩售的品牌。节目刻意制造情感反转与戏剧张力,如关嘉敏的拒绝与李芷晴的单身选择,虽然真诚,但也被利用为吸睛工具。观众在分享“CP”欢呼的同时,其实也参与了情感的消费与操控。恋爱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公共娱乐,每一个情感决定都可能成为话题、流量与商业价值的一部分。
此外,观众的情感投射亦是节目的关键。透过柔和的背景音乐、剪接节奏与嘉宾评论,引导观众对某对CP产生偏好,甚至对参与者进行道德评判。当恋爱变成公共娱乐,个人的情感选择便不再纯粹,而是被舆论与节目叙事牵引。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情感消费者,在娱乐的名义下参与了对他人情感的评价与干预。
我们真的在看“爱情”吗?
当恋爱变成竞争、情感变成商品、选择变成表演,它也在重新塑造我们的情感语言。我们开始用“淘汰”、“配对成功”、“官配”这些词来形容真实生活中的关系,仿佛爱情是一场比赛,输了就不值得被爱。但人们不禁要问︰“爱情是竞争,是淘汰,是表现,是被挑选吗?”
我们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教育:什么样的人值得被爱?什么样的表现才叫“有魅力”?谁的选择是“勇敢”,谁的拒绝是“冷漠”?这些判断不只是针对节目角色,更反映出我们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期待与偏见。
在这场包装精美的真人骚中,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爱情的真相,也可能只是娱乐工具的幻象。若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这种叙事,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爱情、选择与自我的真正理解。或许,真正的爱情选择权,不是谁能选谁,而是能否在不被操控的情境下,忠于自己、尊重他人、做出真诚的决定。
这不只是节目的课题,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现实。
作者冯广荣是东华学院人文学院应用社会科学学系高级讲师,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