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AI产业化、产业AI化”的机遇与挑战
特首李家超于《施政报告2025》提出推动人工智能(AI)发展,展现出特区政府以创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定决心,有望成为香港科技创新政策的历史性转折。香港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必须通过系统性布局AI产业链,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同时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位市民。
《施政报告2025》提出“推动AI和数据科学产业发展”,该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本身,更在于其如何改善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香港的AI之路应当坚持“科技向善”原则,确保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包容共存。
启动“劳动力转型计划”迎接AI
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需要未雨绸缪。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5年,AI将替代8,5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香港应当启动“劳动力转型计划”,重点关注可能受冲击的行业,如文书支持、制造业等,提供再培训与技能提升课程。新加坡的“技能未来计划”就为每位公民提供终身学习补贴,香港可推出类似举措。
《施政报告2025》中AI政策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系统性与完整性。政府提出的“AIR@InnoHK”创新研发平台、AI效能提升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及香港人工智慧研发院四大支柱,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集群能够产生知识溢出的乘数效应——美国矽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坦福大学与周边企业的紧密互动。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大学,通过该平台可将学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平台应当采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模式,政府提供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高校贡献基础研究成果,企业负责市场化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难题
《施政报告2025》提出的“AI产业化、产业AI化”战略,也准确把握了AI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前者关注培育本土AI企业与人才,后者侧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香港AI产业化应当发挥金融中心优势,聚焦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AI在演算法交易、风险管理、合规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已有成熟案例,香港可建立金融AI沙盒机制,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创新产品。同时,应当鼓励AI在专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如法律档分析、审计异常检测等,巩固香港作为国际专业服务枢纽的地位。
产业AI化需要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难题。政府可设立AI转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购买AI服务与咨询;建立AI技术推广中心,提供试用体验与培训课程;开发行业专用AI解决方案范本,降低实施成本。德国“工业4.0”中心为企业提供数位化转型示范,香港可类似设立“AI体验中心”。
北部都会区为产业AI化提供了试验场。该区域可规划为“AI优先”新城,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能源系统等各方面嵌入AI技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是香港AI产业的关键机遇。香港可与深圳在AI芯片研发、与广州在智慧制造应用、与澳门在智慧旅游等领域形成互补合作。大湾区内的资料流程动试点专案可优先考虑AI训练资料共用,在遵守各地法规前提下促进区域创新。新加坡“智慧国”计划中的AI交通调度系统减少了20%的通勤时间,这类成功案例可在北部都会区率先实施。
主办AI治理国际论坛凝聚全球共识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包括隐私保护、演算法公平、就业影响等。《施政报告2025》中提到的“AI效能提升组”应当扩展其职能,涵盖AI伦理与治理方面。
香港需要制定适应本地特点的“AI治理框架”。这一框架应当基于“敏捷治理”理念,既保护公众利益又不扼杀创新。欧盟《人工智慧法案》的风险分级模式值得参考,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风险级别实施差异化监管。香港还应当建立AI影响评估制度,要求重大AI系统部署前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全球AI竞争日趋激烈,中美两国主导格局基本形成。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连络人”,在AI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香港可成为全球AI治理的对话平台。随着国际社会对AI监管的关注度提高,香港凭借其普通法传统与国际化的司法体系,可主办AI治理国际论坛,推动形成全球共识。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模式可作借鉴,汇聚各方利益相关者讨论AI治理原则。
全球人才竞争是AI发展的核心要素。香港应当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不仅吸引顶尖研究人员,也吸引工程实施与产品化人才。“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可增设AI专项,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安置条件。同时,本地高校应当扩大AI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本土人才梯队。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同时根据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政策。企业需要积极拥抱变革,将AI技术融入业务流程与发展战略。市民需要参与这一进程,了解AI、接受AI、监督AI,共同塑造技术的未来方向。
全面落实《施政报告2025》中的AI战略,香港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慧发展与治理的领先城市,为国家和世界贡献独特的香港智慧与香港方案。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将重新定义香港的竞争力与生活方式,让这座城市在数字时代继续闪耀全球。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