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贤|“人宠共融”须平衡社会多元需求
《施政报告2025》提出推出容许狗只进入的食肆牌照,对于爱宠人士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现在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在打造“宠物友善”城市的趋势下,笔者认为,允许宠物同主人共享餐饮空间无可厚非。然而,社会普遍支持声浪中,鲜有听到为宠物毛屑过敏群体、对宠物恐惧群体的发声,也少有人提及餐饮从业者要面临的潜在营运风险。若这些忧虑和风险被忽视,或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地。
因此,笔者希望在政策落实之前,从不同持分者角度出发,探讨“允许狗只进入食肆”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可行解决措施,明确饲主、餐饮业者等不同群体的权责划分,确保政策推行的同时,能够平衡宠物主人、对宠物毛屑过敏或对宠物恐惧人士、餐饮业者以及普通食客的合法权益。
有效分隔宠物区域
首先,因对宠物毛屑过敏或存在恐惧而无法与宠物共处在同一空间的市民,可能面临选择受限。此前轻铁“猫狗同行”计划试行期间,已有市民投诉因对猫毛过敏而被迫改乘下一班,也有人因猫狗未被完全装入宠物袋而遭惊吓。对这部分市民而言,若餐厅未能将他们与宠物有效分隔,他们将被迫放弃光顾该餐厅。更有甚者,若某类食肆(如咖啡厅)普遍允许狗只进入,他们无异于被变相限制餐饮选择。
其次,对餐饮业者而言,宠物的进入或会带来更高的营运风险:宠物毛发、排泄物或其携带的细菌和寄生虫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威胁,而宠物在餐饮区的活动,如突然跳上餐桌、冲撞送餐人员,亦可能导致客人、员工或者其他宠物受伤,引发法律纠纷,而现时餐厅购买的保险未必能涵盖上述意外,亦可能为餐厅带来经济损失。
发牌明确权责划分
因此,在交由餐厅自己决定是否申请牌照允许狗只进入之前,政府可作出一定的发牌要求及权责划分,令餐饮业者明确自身责任,并在自行评估风险后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同时,给予从业人员充分的指引及培训,令其具备一定能力去处理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减低营运风险。
举例而言,在宠物食肆发牌及管理的问题上,除要求已申请牌照的食肆在门口显眼位置张贴“宠物友善”标示,相关部门应基于食肆运营需求及安全考虑制订合理的发牌条款,审视食肆面积、卫生状况等条件,对室内区域的宠物密度、宠物行动自由(是否须放入手推车)进行适当限制,批出牌照前亦要考虑食肆本身所在的处所(如公共街市、私人商场)本身是否对宠物进入有所限制,避免互相矛盾。在保障食物安全及食客体验上,政府可提前制定相关指引,对宠物餐厅各区域的清洁、消毒、厨房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食物安全、卫生。
平衡社会多元需求
另外,为保障宠物毛屑过敏或怕狗人士的正常用餐权益,可采取分区域试点的方式,指定某些地区(如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宠物餐厅仅允许在室外区域接纳宠物狗,降低对该部分市民的影响。同时,政府应定期检视各地区不同类型食肆的申请比例,收集当区居民的意见,避免剥夺该部分食客的餐饮选择。
政府解除狗只进入餐厅禁令是平衡各方需求、打造“宠物友善”城市的必行之路,期望政府政策推行期间应做好监测和评估,包括可探讨是否先在指定地区进行试点,了解不同类型食肆的申请意愿以及在试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主动收集餐饮业界、食客、宠物主人及相关团体的意见,视情况调整政策执行细节,探索出能够最大限度迎合社会不同持分者需求的方案,实现多方共赢。
作者何俊贤是民建联立法会(渔农界)议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