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足球“染红”启德 奈何只有盛事没有文化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谭永昌

2025年6月10日,启德体育园迎来首场赛事,42,570名球迷将主场馆染成“红海”,见证港队以1:0击败印度。四个月后,10月14日对孟加拉的比赛,港队虽被迫和,但45,489名球迷再创纪录地染红启德,依旧令人振奋。“We are Hong Kong”的集体呐喊,一连两次如雷贯耳,响彻全场,为这座城市找到了难得的共同语言。

然而,这两场狂欢背后,有另一项数据值得大家关注:2024/2025赛季,港超联平均入场人数仅685人,即使入场人数最多的场次——东方对大埔的大战,也只有2,455人(在能容纳6,664人的旺角大球场)。45,489人与2,455人,相差近20倍。可见香港足球正出现生态断裂,港队比赛是数万人的盛事,港超联比赛只有数百人的足球文化。

足球不只是盛事更是文化

在一个越来越碎片化、曾经历撕裂的城市,正是足球提供了难得的共同语言。五万名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差异的香港人因支持香港队而聚集,就是足球能够给予的中性空间。

然而,港队比赛一年只有3至4场,这种连结仅限于比赛当天和当周,难以沉淀为持续的足球文化。相比之下,港超联上季有108场赛事,每月平均约12场,赛季9个月,能提供持续的面对面互动,形成稳定的社群、共同记忆、集体认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足球文化正需要“盛事”与“日常”互补,港队提供短暂的集体狂欢,港超联提供持续的社区连结。但目前两者严重失衡,港超联无法承接港队热潮,因为球队与社区缺乏连结,球迷对港队的情感替代品根本未能建立。这种失衡背后,是政府资助制度和政策失效。

那么,香港足球的“日常”出现了什么问题?政府自2011/2012球季开始向18区地区足球队提供资助,目的是提升地区足球队表现及管治水平。然而13年过去,港超联平均入场人数不升反跌:2014/2015赛季平均1,048人,到2024/2025赛季跌至685人,跌幅达35%。即使比赛场次从72场增加至108场,总入场人数反而从75,431人下跌至74,011人。现有资助计划连最基本的“提升球赛入场人数”都做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7

资助太少救不了地区足球

2024年6月1日,深水埗在足总杯决赛对阵东方,吸引3,437人入场。但三周后,球会因“两间商业机构在最后一刻放弃赞助”,未能筹到足够班费,被迫退出港超联,自降甲组。前后只需三周时间,就从足总杯亚军到被迫降班。

深水埗作为十八区球会,政府不是有资助吗?翻查公开资料,现时政府资助额为165万元(港超联)、55万元(甲组)。但港超联球队实际班费近1,000万元,相比起标准流浪约900万元、东方超过1,000万元,这个资助额根本无法支撑地区球队在高水平联赛运作。

深水埗正是因为失去商业赞助,立即面临倒闭,暴露了港超联的地区球会脆弱性。当球会为生存疲于奔命,根本无暇投资社区建设,遑论建立与球迷的情感连结。当局须检讨资助额,提升各级联赛对地区球会的金额,让地区球会不用完全依赖商业赞助,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才有余力投入社区建设,而非只求“生存”。

社区球队两夺港超联冠军

重要的也就是“治本”,确保资助真正用于建立社区连结。上届港超联冠军大埔足球会,正是社区化的成功例子。大埔在区内深耕,获得本区商家资助,如大埔区内的文兴酒家、皇朝明珠等,并且成为首队两夺港超联冠军的地区球会,成绩及球迷数逐年上升,入场人数由23/24球季平均667人,跃升至24/25球季的1,228人,增幅超过8成。

大埔说明社区化能创造稳定支持,本区商家愿意持续赞助,球队真正成为社区的一部分;更多球迷支持带来更多资源,更好的成绩又吸引更多球迷,形成正向循环。

现有资助计划能否对“如何使用资助”有指引建议,令球会不将资助全部用于竞技表现,又不会忽略社区建设?建议设立明确的“社区参与”要求,如资助必须有一定比例,初步建议20%,用作社区推广和市场推广。亦以社区参与作为额外资助考核指标,包括一定次数的社区推广活动,如学校足球推广活动、地区友谊赛、球迷互动活动等,确保资助真正用于建立社区连结,这些要求与竞技表现并重,确保球会的实力同时做好社区工作。

核心理念是以资助,换取社区化承诺,在球会获得资助后,在社区建立根基,让居民逐步感受到“这是我们的球队”。

把握窗口期重振人文价值

体育热潮的保鲜期不长。启德新场馆的新鲜感,加上港队的连胜气氛、社会对足球的共同话题,这些条件不会永远存在。政府、足总、球会必须把握这个窗口期,否则五万人的狂欢只会是昙花一现,港超联依旧冷清,依旧如例行公事。

球龄较大的读者或许记得,香港足球曾有一段辉煌历史,更被称为“远东足球王国”。1991/1992赛季,香港甲组联赛总入场人数达226,627人,平均每场2,518人。1996年甲组联赛总决赛,更有31,088人入场,几乎坐满香港大球场。

到底发生过什么事?联赛失去了社区连结、缺乏营销、球会与市民距离越来越远。作为一个球迷,我不相信时不再来,我相信香港足球骨子里不应只是几场消费情绪的盛事,而是有更深层的社区价值、人文价值,如父母带子女每周看波,球迷在茶餐厅讨论比赛,街坊认得社区的球员。由足球盛事升华至足球文化,才对得起“We are Hong Kong”的呐喊声。

作者谭永昌是香港中文大学城市研究系学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