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牛仔裤圣地原来在这里 首个国产品牌叫Big John竟为这理由

撰文: nippon.com
出版:更新:

2025年是日本国产牛仔裤诞生60周年。

冈山县儿岛作为发源地,现已成为“牛仔裤圣地”,吸引了日本国内外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儿岛以传统产业技术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儿岛牛仔裤一条街的入口处,标志性的牛仔裤造型招牌迎接著四方来客(儿岛商工会议所)

按图放大浏览:

+4

棉花产业的发展

位于冈山县仓敷市的儿岛,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典籍《古事记》中有记载的重要地方。虽然如今已与陆地相连,但它本是一座岛屿。因周边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加上人为排水开垦和填海造陆,最终形成了一片广阔平地。

由于盐碱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在开展大规模排水开垦的江户时代,人们种起了耐盐碱的棉花。这些棉花被用于生产帆布和布袜,儿岛因此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尤其是帆布,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在经由日本海连接大阪和北海道的北前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简单地说,帆布就是未用靛蓝染色的素面粗布,这也成为生产牛仔裤的“布料”。

儿岛与日本国产牛仔裤的历史

712年
《古事记》中提及“儿岛”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棉花大片种植,用于生产帆布等产品

明治时代(1868-1912年)
生产车篷和作业服等

战后(1945-1960年)
主要生产校服

1965年
国产牛仔裤诞生

1980-1999年
海外品牌牛仔裤涌入,竞争白热化

1998年
UNIQLO推出低价牛仔裤

明治时代,儿岛相继建起多家纺织工厂,帐篷、卡车车篷、作业服等产品的产量日益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棉制校服成为主要产品,儿岛也成为日本校服最大的产地。随著棉纺产业的长期发展,儿岛厂商积累了精湛的缝制技术。

艰难的转型

然而不久,原本一直引领日本棉花产业发展的儿岛遭遇了危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生产特多龙(聚酯纤维,又称达克纶,Polyester)这种新材料。特多龙是被誉为“比丝更细,比铁强度更高”的划时代材料,这给儿岛带来了颠覆性改变。

特多龙制成的校服受到热烈欢迎,棉制校服彻底没有了销路。大型制造商Maruo被服(现在的BIG JOHN)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棉制校服。束手无策的公司社长尾崎小太郎将目光投向在东京上野阿美横丁大受欢迎的牛仔裤,当时这种裤子叫做G pants(因当年是战后进驻日本的美国士兵穿著的裤子“Government Issue:政府补给品”,所以被称作G pants)。

尾崎拿到美国产的G pants后,仔细研究了其面料和缝制工艺等。在缝制方面,公司有长期积累的传统技术,有信心加工制作。然而,他们从未见过用靛蓝浸染棉花制成的牛仔布。不仅如此,加固裤兜口的金属铆钉、纽扣、拉链、缝制厚棉布所需的粗线、缝纫机等其他物件也都是第一次见到。

最终,他们从美国进口了这些原材料。1965年4月,首次成功制作出国产牛仔裤。

品牌的推出

话说回来,在日本人中,尾崎小太郎也算是身高矮小的男子,另外“小太郎”译成英语,相当于“Little John”。尾崎带领的牛仔裤研发团队认为,如果将其作为品牌名称,可能会被误解为“儿童牛仔裤”,于是将品牌名称定为能让人联想到身材高大成年人的“Big John”。

随著时代的发展,牛仔裤逐渐超越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广受大众欢迎。而尾崎关注到男女体型的差异,推出了女性专属品牌“Betty Smith”。此外,1969年又推出了“Big John”兄弟品牌“Bobson”。基于市场定位(市场行销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在市场上探索实现商品差异化的手段)的品牌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当时的日本企业很少见。

然而,这些产品的广告和销售让人感觉像是美国加州的品牌。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出口、日圆升值、开发中国家产业化进程加速等原因,日本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衰退,大量进口商品涌入国内市场。消费者买到了真正的加州品牌,眼光变得挑剔,儿岛牛仔裤不得不寻求差异化。

【延伸阅读】日本武士切腹真为保尊严?“扇子腹”是什么回事(点图放大浏览):

+25

走向原创发展

虽然起初原材料依赖于从美国进口,但各厂商早已开始摸索自主生产。加之前面提到的行业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儿岛牛仔裤的创新发展。

在涵盖儿岛、横跨冈山县和广岛县的三备地区(备前、备中、备后),靛蓝染色工艺很早前就已盛行。正因为这项技艺,使用靛蓝染色工艺的牛仔布生产得以顺利起步。位于广岛县福山市的纤维制造商Kaihara,早在产业初期就生产靛蓝牛仔布,目前已占据国内牛仔布市场份额的50%以上,成为全球知名供应商。

据日本棉纺织物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2024年三备地区的牛仔布产量达2605万平方公尺,几乎占据国内全部市场份额。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工艺,也受到世界著名牛仔裤厂商的高度关注。总部位于仓敷市以西井原市的牛仔布制造商Kuroki,将日本传统纺织技术运用到牛仔布的生产,广受好评,并已和全球最大高级品牌集团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LVMH)集团开展合作。

三备地区生产的牛仔布来到儿岛,成为高品质牛仔裤,实现了商品化。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儿岛历史,当地有大批熟练的职人,精益求精的技艺代代相传。儿岛牛仔裤有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贴合身形、便于活动的版型裁剪技术,二是传承200多年的厚棉布缝制技术。牛仔裤穿着后,时间长了会有点缩水,儿岛人将“版型工艺”和“缝制工艺”相结合,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牛仔裤穿著既舒适又合身。

儿岛的厂商也在不断尝试摆脱对美国Levi's等海外老牌牛仔裤的模仿,创造全新的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洗处理”。透过这种处理,原本发硬的牛仔裤质地变软,更贴合身体,穿着更加舒适。

同时,生产企业相继研发出多项工艺,比如在洗衣机中加入浮石或研磨剂进行洗涤的“石洗工艺”、加入漂白剂等化学品进行洗涤的“化洗工艺”、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强制脱色的“漂白工艺”等。此外,技艺精湛的职人还琢磨出透过喷砂人为磨损布料的“做旧工艺”,由此创造出附加价值更高的复古牛仔裤。这些加工技术,不仅让儿岛的牛仔裤实现了与海外品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更催生了牛仔裤的新潮流。其精致讲究的做工引领全球风尚,众多海外知名品牌推出的牛仔裤都产自儿岛。

作为世界的牛仔裤生产中心

如何推动儿岛牛仔裤实现进一步发展?其面临的课题主要有以下5个:

1. 传统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2. 品牌价值的提升
3. 产业与旅游协同发展
4. 环保措施
5. 再利用和回收

在技术创新方面,儿岛厂商已开始使用雷射技术进行复古风格的处理,这种新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为提高“儿岛制造”的品牌价值,或许可参考瑞士的手表产业,他们透过巧妙行销战略实现了新生。儿岛可充分利用牛仔裤店铺林立的牛仔裤一条街、介绍儿岛牛仔裤历史的牛仔裤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向更多人宣传儿岛的牛仔裤文化,从而赢得新的粉丝群体。

当然,对牛仔裤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水和化学物质,应进行严格管理,持续地关注和致力环保。同时,衣物的大量废弃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推动旧牛仔裤的回收再利用越来越重要。

儿岛商工会议所原会长、Betty Smith董事长大岛康弘表示:

儿岛不仅是日本牛仔裤的发源地,今后也应作为牛仔裤的世界核心生产地之一,引领牛仔裤这一全球性服装不断发展。

为解决上述课题,实现大岛先生的愿景,当务之急是培养继承传统工艺的人才,以及新一代创新型技术人员。此外,我们也期待继尾崎小太郎之后,涌现更多规划、创造儿岛牛仔裤美好未来的创业者。

【延伸阅读】“女人底裤”当头饰?日本潮牌把女性内裤改造成发夹 火速售罄 (按图放大浏览)

+13

【本文获“nippon.com”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