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领军国民党 重启“我是中国人”路线竞争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10月18日,郑丽文以黑马之姿击败郝龙斌,当选国民党主席,预示国民党的路线之争,终于走到摊牌时刻。这场党魁选举,不仅是一场组织内部的权力角逐,也是蓝营长年内斗与路线松动的临界点,更象征著国民党基层党员对既有政治秩序的一次“集体否决”。

毫无疑问,郑丽文的背景,有著强烈的象征性。从昔日学运、主张台独,到今日在国民党高举“中国认同”大旗,她的政治身影几乎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不仅是个人政治选择的转向,更是一种世代政治意志的集体浮现。当基层党员选择了“战斗派”而非“稳健派”,当“要战便战”的情绪压过“安全牌”的算计,这一刻,国民党的内部权力结构与两岸政策论述,也被迫迎来一次剧烈震荡。

战斗派胜稳健派:国民党“等天亮”时代结束

过去几年,国民党的领导结构与政治想像,始终停留在“稳健”、“缓进”、“不惹事”的框架中。稳健派的政治逻辑很简单:不挑战、不刺激、不主动。这种逻辑曾在特定时代有其合理性,尤其在民进党强势执政、国民党被边缘化的政治氛围下,稳健成了一种保命策略。但问题在于,“稳健”已被等同于“无力”,“中华民国派”不再是价值,而是成了新一辈台湾选民眼中的老派标签。

郑丽文以6万5122票、50.15%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主席。(Facebook@郑丽文)

这次选举中,郑丽文在没有县市长站台、没有行政资源、没有既有派系奥援的情况下,赢了50.16%的得票,实属难得。细究其中,她赢的不只是票数,而是基层党员对“新”的渴望,也是一种情绪的投票:对过去蓝营高层“等待果陀”式政治的彻底否定。党员不是不在意“中华民国派”,而是不再愿意为了保住一块日渐风化的招牌而继续忍受庸庸碌碌。

事实上,国民党内部其实早已积压著一股不安定的能量,如见稳健派老男人守著党产的残影、地方派系盘根错节、党中央无力整合,结果就是国民党每逢选举总是“未战先缩”。郑丽文的崛起,恰恰是这股能量的出口,即不论成败,至少要打一仗。

缺乏班底与行政历练 政令不出党中央?

然而,战斗派的胜利并不等于胜券在握。郑丽文相较即将卸任的朱立伦,乃至今次竞争者的郝龙斌,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没有完整的行政历练,也没有稳固的派系班底。朱立伦有市府班底,郝龙斌有人脉网络,郑丽文却是一个政治孤身闯阵的“非建制派”。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她的优势,也可能是她的致命伤。

国民党的实权其实不在党中央,而在地方县市长与立法院党团。赵少康已经直言,若党中央的路线与地方不同调,党中央将形同虚设。这是一句赤裸裸的实话。国民党早已是一个分权结构下的“松散联邦”,党主席若无法整合地方与立院,就算拿下党权,也只是坐在党中央发号空头施令而已。

回应郑丽文当选党主席,身为党内“战斗蓝”代表人物的赵少康却喊出“要降低亲中力量”。(联合报)

这也让郑丽文接下来的领导考验极为严峻。她能否用逾50%的得票率,组建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能否让地方首长不只是“看戏”,而是愿意帮她“擡轿”?这决定了战斗派能否从激情变成实力。

“促统”论述正式登场

在众所关注的两岸关系层面,这次选举有一个异常敏感的环节:来自北京的贺电。习近平在郑丽文胜选后,立即致电祝贺。贺电内容除了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还罕见加入“推进国家统一”。这是北京第一次在对国民党主席的贺电中,将“反独”与“促统”置于对等高度,这并不是文辞修饰,而是一个政治信号。

众所周知,北京从不浪费文字,对比过去朱立伦、马英九时期的贺电,这次的语气更为积极、更为直接,也更具“统战”意味。郑丽文在复电中也以“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呼应,强调推动交流合作、促进和平稳定。这种“接得住”的姿态,也让北京看到了国民党论述升级的可能性。

对北京而言,民进党的“抗中保台”路线不可能改变,国民党才是真正能够接收“政策输入”的对话对象。而郑丽文与过去国民党主席最大的不同,在于她的亲中论述更为直接、包装也更聪明,她不谈统一、不谈屈服也不讲统战,只讲交流、提和平,谈共同民族。这可谓是一种“温和版亲中”的话术,对国际社会而言比较可接受,对北京而言成本更低。

在10月20日的一场广播专访席间,郑丽文被问到是否会赴中国大陆与习近平会面,她毫不犹豫说“当然要”,还说“怕被贴标签就不要出来混”。这样的语气,在国民党高层中极为罕见,显示她对访陆行程的坚定,但这不代表她的路会顺。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从来不是省油的灯。当年洪秀柱喊出“一中同表”,不就是被党内一帮老男人合力拉下来?郑丽文虽然更懂话术、更懂包装,但面对同一批守旧势力,她仍得戴起钢盔跨过。尤其她的权力基础还不稳固,一旦内部出现“政令不出党中央”的情况,她恐怕会陷入与洪秀柱当年如出一辙的困境。

2015年,国民党在大选前“换柱”引起轩然大波。(资料图片)

“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终须一战

郑丽文竞选期间曾强调:“未来所有台湾人都要能自豪、自信地说‘我是中国人’。”这句话爆发力十足,也让她在台湾舆论掀起巨大争议,被冠上“红统”标签,但对国民党而言,这是久违的“定义之战”。

长久以来,国民党在中国认同上,即“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的问题,始终语意暧昧、不敢正面迎战,搞得“要中不中,要台不台”,进退失据让民进党长期垄断了话语权。郑丽文的出现,让这个被压抑多年的政治命题再度被推上台面。当战斗派崛起,“中国认同”不再是暧昧,而是被放到聚光灯下检视。这是一场风险极高的政治豪赌,但也可能是国民党摆脱边缘化的唯一机会。

在大环境上,这或许是对她有利的时刻。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已陷入“死胡同”,“抗中保台”失灵成了社会共识的一部分,北京也在寻找新的政治窗口。郑丽文的角色,恰好踩在这条缝隙上。然而,缝隙再小,也得有人撑开,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政治技术,将这场风险变成机会,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