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对国内外市场意味著什么?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2020-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10年超过了美国,首次登顶全球第一,占全球比重约为19.4%。之后不仅年年保持第一,而且全球占比继续上升,目前已接近30%。
一、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
制造业评估的数值有几种,按产值算就是制造业总产出,中国2024年份额是31.6%。按增加值算,中国2023年份额是28.8%。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24年10月发布的《工业化的未来》报告中称,200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只有6%,在2030年将升至45%,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的2.3倍。这个45%的估算有些粗略,联合国报告往往用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办法,比如假设指数或线性增长趋势能一直延续,并不是很精细的研究。但中国占比的上升趋势应该是有的。
我国定义的第二产业包含四类产业: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后是建筑业。工业是前三者之和,不含建筑业。2024年中国发电量约10.1万亿度,占全球总量的32.3%,高于第二至第五名国家之和。大致可以认为,工业与制造业相关数据,无论是按产值还是按增加值算,中国全球占比就是约30%,用产值算高一些,用增加值算低一些。
需要注意,以上都是以美元汇率折算的,人民币汇率明显低估了。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占比就会轻易上升。中国制造业产品以数量计,占到全球50%以上很常见,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化纤、造船、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电脑、工业机器人、光伏产品、新能源车。这些是大类制造业产品,全球行业影响力较大,很容易被说成是产能过剩。中国塑料制品、打火机、纽扣等“小商品”全球占比也很高,门类更多,但关注较少,顺差或过剩引发的争议不多。
而汽车、芯片、化工等大类产品,中国以数量计的产出只有全球的30%-35%,就成为重点发展目标。例如,2024年中国汽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产量3128万辆,占全球的33.8%,以数量计都只有三分之一,以产值、增加值计更低,出口就有高速增长的动力。2024年出口汽车641万辆,出口额1171亿美元,进口70万辆,进口额432亿美元,顺差739亿美元。由于有较大顺差,相比之前的大逆差,可以认为汽车行业全球竞争力还行,但需要扩大份额。
2024年中国芯片产量约4250亿颗,全球约1.2万亿颗,中国占比约35%,但这种估算突出了芯片封装出货,不太合理。业界认为晶圆加工是最核心环节,2024年底中国大陆芯片厂的等效8英寸晶圆产能已达每月860–885万片,全球占比约29%。这个占比本就不高,再考虑产值、增加值就更低,芯片甚至成为最大逆差来源:2023年逆差为2134亿美元,2024年为2261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为1009亿美元。芯片是正宗的制造业,理论上应该是我们擅长的,却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逆差,充分说明了行业的落后,是最受关注的大类制造业部门。
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是纺织业,是多个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的吃饭行业。2024年我国服装出口额1591亿美元,全球占比约30.7%,稳定在30%。以数量计,中国年产服装700多亿件,行业认为占全球一半以上没问题。由於单价高的品牌服装改到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出货,影响了中国服装出口额全球占比。700亿件里内销500亿件,占比高达70%,内需市场并不小。
通过以上列出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现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上升动能极为强劲。目前大部分大类制造业行业产出,以数量计全球占比达到50%以上,以产值、增加值计也在30%以上。芯片、大飞机等少数行业存在严重短板,但制造业整体上在全球优势明显,短板也在快速进步。我国出口竞争力强劲,会在全球有一定制造业实力的国家中引发严重忧虑,但很受其它国家欢迎。
第二,我国制造业产出主要是内销,不到30%出口。2024年制造业产值94万亿,出口25.45万亿,制造业出口额以25万亿估算,占总产值的26.6%。因此,在全球来看,2024中国出口额(含服务)占GDP的比例只有26%,与美国、日本相当,远小于欧洲国家的50%以上,有些小国甚至高到100%以上。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与内需并无矛盾,国外有需求就出口,但国内需求更多,谁要就给生产,产能是够的。从各国的出口占GDP比例来看,中国合理的发展方向是出口更多,而不是内销更多。中国只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却消费了全球大部分价格最低、性能最优的制造业商品,而国外还有极多人口与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差距很远,积极进口中国商品有自然动力,或者想拉中国公司去设厂。
第三,我国制造业引发的全球不平衡,并不是因为出口多,而是进口实在高不上去了,就以巨额顺差的形式表现出来,与美国的巨额逆差对应。上图蓝线为美国逆差,红色是中国顺差,各自成为全球主要的逆差国和顺差国,数额遥遥领先后面的国家。
2025年前8月,中国货物贸易顺差7853.4亿美元,全年将破1.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但这并非因为中国不愿进口,中国已经是多种资源产品、农产品全球占比50%以上的最大买家,在铁矿石、大豆、榴莲等多种资源产品上的大买家地位极为重要。巨额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制造业产品相对中国没有竞争力,商家不可能违背经济原理去进口制造业商品,不少国家的商品被发现了质次价高的本质。
这些数据与结论,如全球制造业份额、巨额顺差、成因,对中国内部、外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对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的运行产生了原理级别的冲击。中国制造业商品出口,并非只是在WTO或美国安排的国际贸易秩序中赚钱活动,而是像“房间里的大象”一般,对全球贸易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引发了巨变。
二、中国制造业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根据我国制造业以上几个特性,可以判断,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继续扩大没有问题。我国科技水平、生产规模、基建配套、产业齐全、资金实力、综合成本都在全球有极大优势,还在补足短板。印度、越南等被勉强推出的竞争对手,在产业规模上难以与中国相比,其制造业发展受到资源、能源、基建、资金的诸多限制,竞争力不会太强。
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组装成品内销或出口显示了较强实力,但多年实践下来,其效果是对中国逆差大增。2025年前8月,印度从中国进口商品825亿美元增14.5%,出口135亿美元降1.5%,逆差690亿美元增17%;越南从中国进口1276亿美元增22%,出口350亿美元增7.8%,逆差759亿美元增39.8%。一个大变化是越南将超过印度成为我国第二大顺差来源。
现在一个担心是,全球生产商将组装产线的零部件制造环节,也转移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一层层深入转移。美国与相关国家正在就此事发力,如墨西哥将对中国汽车等产品加关税到50%。即使最极端的情况,对美国顺差全部消失,对印度、越南、墨西哥的顺差也全没了,四大顺差国全部归零,也只减少了一半不到的顺差。因此,中国对全球巨额顺差是不可撼动的,这是制造业发展到极致的效果。
实际上,由于我国汽车、新能源、电力、通信、手机、医药等影响极大的产业还在全球扩大市场,可以有信心认为,中国制造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受干扰较多,一些转口国成为博弈焦点。但我国已形成独立拉动一带一路国家以及非洲、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前8月对非洲出口1407.98亿美元,增长24.7%,进口812.5亿美元,增长2.3%,顺差595亿美元创新高;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27万亿美元增8%,进口0.87万亿美元增2%,顺差4060亿美元。
从外部意义来说,中国发展制造业出口换资源进口、赚外汇这些原始目的,早已实现了。现在中国是众多资源的最大买家,资源进口能力很难再大幅扩张了,不是没钱进口,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买了,还怎么发展?
2023年,中国进口17.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3%;2024年,进口18.39万亿元,同比增长2.3%;2025年,前8月进口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2.1%。顺差连年大增,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潜力极大,虽遭到打压仍顽强增长;而进口增长潜力相对小,虽努力寻找花钱机会仍增幅不大,除非模仿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这又是政策明确否定的方向。
但中国顺差大增,也有很大问题。赚取的顺差,往往不是为国内经济服务,反而是在账上空转,或者跑到海外去活动。有段时间各地煤老板赚了很多钱,跑北京买房,却不在本地投资消费,这个现象在外贸领域也出现了。
近年来中国顺差大幅增长,外汇储备却稳定保持在3.0-3.2万亿美元,直到2025年8月才升破3.3万亿美元。这个现象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都与外贸有关,一是不少外贸交易改以人民币进行,根据央行数据,2024年货物贸易中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约30%,这些外贸活动不会赚外汇,对外汇储备无影响。再一个原因是不强制结汇,不少企业赚了美元等外汇,但大量沉淀在商业银行或境外账户,不再换汇进入央行资产负债表。
不少外贸企业的顺差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汇,往往都存在银行账户里不动,既不投资也不消费,对国内经济活动帮助不大。这些钱并未消失,有的学者攻击说“万亿美元外逃”,过于耸人听闻,真正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渠道外逃的不多,不会超过顺差的5%,金融监管能力是足够的。但资金趴在银行不动,住户银行存款每年增长14-17万亿,其中有不小部分是外贸部门赚取的,这也是个问题。
因此,我国制造业出口形势不错,应对美国与不少国家贸易壁垒的能力很强,顺差不断大幅增加。这从经济统计数字上拉动了GDP增长,但尚未广泛形成内外联动的经济活力,而是以产能、市场份额、银行资金的形式,储备了帮助内部发展“势能”。我们继续发展出口仍然有理由,但不要只看到顺差大增就觉得好。顺差大,对本国经济发展不会没好处,要把“势能”发挥出来,一些顾虑正在消除,动能在形成,比如港股、A股逐渐有些吸引力了。
另一个不太容易看出来的外部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有进展。从SWIFT份额来看会以为在倒退,2010年人民币进入SWIFT份额统计时不到0.1%,2024年7月达到峰值的4.74%,排名第四。但2025年人民币份额不断下跌,5月跌到2.89%了,后面也没起来,低于日元和加元退到第六去了。
另一方面,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的支付数额增长很好,2020-2024年处理金额分别为45、80、97、123、175万亿人民币,年均增长40%,2025年前5月继续增长30%。这说明CIPS正在与SWIFT脱钩。
CIPS以前处理人民币转帐,基本都由SWIFT提请求,2023年有90%操作是这样的。但俄国被美欧踢出SWIFT后,中国开始绕过SWIFT转人民币。2025年官方披露与SWIFT重叠率降至30%左右,七成交易通过CIPS自带报文完成,不再进入SWIFT统计。这导致SWIFT里人民币份额跌到不如加元了,实际是人民币不和SWIFT玩了。
绕过的办法不难,截至2025年6月,CIPS直参行突破170家,覆盖186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直参占比过半,包括中东、东盟、非洲等地银行,它们可用CIPS专线对华收付人民币,无需再发SWIFT报文。这些国家对中国制造有真实的需求,也向中国出口资源,很愿意用人民币收钱与支付。在这个动力帮助下,CIPS的“去SWFIT”动作进展很顺利。
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强大,让中国商品在全球大卖、巨额顺差无法避免。现在又影响到了金融领域,人民币快速在国际上形成了支付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在全球前景无限广阔。没别的,就是最简单的做生意的道理。卖家东西最好最便宜、什么都有、态度也最好,买家为什么要拒绝呢?
想用本国商品,或者害怕中国强大的,会搞一些恶心招数。但美国都搞成这样了,也没阻止中国出口与顺差大增。就算美国忽然所有生意全部不做了,也没什么大事。4月已经摊牌了一次了,显然是中国底气要足得多。
全球越来越多国家会放弃幻想,不再企图阻止中国制造业发展,而是接受现实,将中国制造当成一个基本存在,应对挑战、利用好处。
三、中国制造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出现了一些世界经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迹象,引发了思维混乱,主要是本国有较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内卷通缩问题。由于美欧在攻击中国产能过剩,这进一步造成了混乱。一些基本概念,内部外部,不易厘清。
首先,外国攻击我们产能过剩,唯一的意思是中国出口产品抢了他们的生意。如果中国产品质量不行,产能过剩很多,出口也没人要,那外国不会有任何意见,还会很开心。因此,当外国攻击中国“产能过剩”的时候,要坚决顶回去,坚决要求自由贸易。
但是在内部,我们自己说产能过剩的时候,意思要复杂得多。由于不少行业制造业规模已经大到全球50%了,有的甚至90%以上,不能用一般的经济原理来考虑,市场经济原理都被扭曲了。需要想想,制造业在经济中是什么作用,回到本原思考。
从最长远的预期来说,如果考虑将来的全世界需求,产能还有扩张空间,算“提前建设”。但已经发生了一个质变,就是相比将来中国的需求,产能真的已经够了,增长空间不大了。例如中国的房地产需求,肯定不可能再回到2021年的高点。2021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额均值693亿,2025年上半年已经跌到183亿,只有26%了。
在2020年以前,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口还在增长,直觉以为随著经济增长,内部商品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许多行业都是这种假设。直觉是,经济增长会让群众收入上升,会有更多人买得起房子、车子、高档白酒。
过了几年来看,这种假设并不成立。群众收入是有增长,但是预期却变了,对于商品的需求忽然就剧烈变化了。房地产比较极端,是建筑业商品,但不少制造业商品也出现了需求见顶的迹象。
需求见顶,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比如白酒是轻工制造业,需求2016年就见顶了,到2024年大幅下滑了70%。如果人们想喝酒,供给是充足的,有的非常便宜,5-30元一斤,品牌还不错,不会有喝不起的问题。从制造角度,“白酒自由”已经有了,不可能生产不出足够的酒,最高能生产1300万吨,远远超出需求。甚至高端白酒的产能都是充足的,现在茅台不抢手了,出现了散瓶市场价格下降现象,从过去3000元以上跌到1800元。当然有些想喝茅台的人会觉得贵,但这不是生产能力问题,是价格问题。即使以后群众因为喜事连连,对高档白酒需求大增,酒厂的供应能力也不会有问题。
我们发现,不少制造业行业进入了这个状态,还有更多行业要进来。销售起起落落,但是生产能力都不会有问题。由于大规模生产非常复杂,“产能”这个词都变异了。有时行业认为现有的生产线才算产能,但如果设备供应没有问题,能快速搭出产线,一旦需求出现,产能会迅速上升。这个能力只有中国具备,市场反应极为迅速。
可以说,对于内需,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基本足够了。越来越多行业,永远不会有短缺问题,需求一出立刻满足。从生产角度来说,这在全球是非常幸福的状态,别国很羡慕。世界历史上就没有这种事,工业化社会,生产问题不存在了?
要注意,这不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它还是市场经济的。给钱才给货,不给钱不行。但好处是给钱真有供给,多少需求都接得住。在经济学上,类似现象叫“供给弹性大”,只要价格略高于边际成本,企业就能在极短时间内无瓶颈地扩产,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非常灵敏。
中国这边离奇的是,供给弹性大到离谱了。不用挣钱,有订单亏钱也能大幅扩产,“长坡厚雪”占领市场份额!亏钱不要紧,可以先融资贷款顶上,好日子在以后。甚至没订单,预计后面有订单,也凶猛扩产,份额至上。这是中国特色,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各省都目光长远、大干快上。
本来这种事,有一种经济学现象能治——过热通胀。你扩产,就要抢设备资源,别人也扩,就会供给不足,生产资料价格大涨,技术人员工资大涨,PPI通胀。然后加息,企业资金成本上升,不敢干了。有时需要到外国买设备,外面不扩产,这边动不了。
但是,随著中国不少行业产业链完全打通,这事就不是经济学了,成了物理学。物理上看,很多行业资源充足。底层物质无非就是矿产原材料,加工出来的金属、化工产品,还有物质转化需要的能源,这些都供应充足;生产管理上需要素质足够的工程师和工人,也是够的。技术突破的好处是,它开发了就在那,技术不会用了就没了,还越用越好。
如果国产技术没有完全突破,就还是会卡住,如某个东西要靠进口,得靠经济学大幅加价,让别人加大力度生产。如果所有技术都突破了,就没有经济学了,反而会出怪事。有些行业头部企业需求大,就叫供应商降价,每年必须降10%!大客户买得多要求降价,是正常的,供应商降价但赚得更多,算友好协商分钱。但不是这情况,是链主评估行业,觉得要降价抢占市场,还能逼迫供应商降价,让供应商把压力传导出去,整个行业都大搞降本增效。最后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累得贼死,对著原材料、能源、生产线拼命想招优化提升效率,有低成本国产机器赶紧用,代替工人。
这就是席卷众多行业的内卷现象。内卷这个词早就有,但缺少行业细节。有阵子大家更关注教育内卷,小孩被逼得无效刷题,不符合学习规律了。但在制造业上,不是这回事,降本增效从生产技术进步角度来看,速度惊人。不少行业技术加速突破,国际上碾压对手。有时看制造业,还觉得这样卷有好处。比如说新能源车形势一片大好,迭代速度快,半年一款车,外国两年一款车。甚至行业内部工人收入还有上涨,因为降本增效主要是搞产线优化以及压迫供应商。
所以,中国全球唯一地通缩了,是众多行业大搞降本增效的结果。CPI已经转正,PPI连续35个月为负,2025年8月同比下降2.9%。用简单的经济学供求曲线解释不了,35个月连续下降,离谱了。硬要解释,就是“供给弹性极高”、“内外需求同步收缩”、“预期负反馈”,很多现象复合在一块。
个人认为不用搞得太复杂,微观就是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政府支持企业贷款撑生产,要份额不顾利润;再一个是拼命降本增效,市场原理说低价比高价好,降价就有份额。典型如汽车与光伏,降价幅度惊人。这两个现象,相当长时间市场无法自动纠正,出现了市场经济失灵。很难让地方政府放弃一个GDP、税收与就业的主力企业,多半还是有真有技术的,没法决策,只会去搞贷款撑住;市场欢迎性能提升、价格下降的产品,跟不上的真会被淘汰,干不好被卷死没人同情。这样,各省都贷款撑企业;产业链上企业都大搞降本增效。制造业竞争气氛空前紧张,社会感觉不太好。
要解决问题,就抓这两个事。第一个事,各省谁也不服谁,不可能解决问题,需要中央部委层面的统一协调,多个行业发起反内卷,闭门开会商量办法。大家都知道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各行业根据具体情况想办法。如商量出些钱,让条件差的别干了退出。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是残酷竞争,行业出清,企业出问题立刻墙倒众人推,银行不理,马上倒闭被合并整合。中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各方协商,而非谁也不死地漫长等待。
第二个事,降本增效、低价致胜搞过头了,这种“市场经济”有害,监管得想办法。降本增效是对的,同样性能低价胜高价,原则上都是对的。但要看运行效果,实践中发现有害,一定是干过头了。如有些供应链上企业不是自愿降本增效的,本来想过得舒服点,让员工有时间恋爱生育;但链主来逼迫了,只得对自己狠、对上游狠。这种事超出了“正常商务谈判”,逼近“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甚至“纵向垄断”。2025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光伏、汽车两大行业约谈后公开表态:对“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拖欠帐款”“统一要求供应商降价”等行为,将依据《反垄断法》《价格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进行重点核查。
很多制造业领域还有别的微观问题,如芯片业出现过较大的腐败问题,需要分别治理。这是制造业大发展以后,虽然在全球有极强竞争力,总体是好事;但在内部出了不少市场经济失灵的问题,无法自发解决,需要“看得见的手”来整顿行业。
制造业存在的微观运行问题,主要是行业内部的事,不宜高估对全社会的影响,不会一抓就灵了。制造业和全社会的关系,也很重要。实际上制造业就业大约1.3亿人,全部就业2024年是7.34亿人。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约为3.59亿人,占全体就业人员的48.8%。农业就业就有1.7亿人,占比22.2%比制造业还多,依靠农业科技与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了全球最强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制造业强大,可以支持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基本不再短缺,但不是说没有发展,各行各业会不断对制造业提出各种各样需求,只不过这些需求会被快速满足。
因此,制造业是基础,但基础已经打得很牢了,在中国各领域里,发展成就很大。从提升经济总量,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升经济质量等宏观需求来看,其它领域的短板更大,特别是第三产业。
如在制造业支撑下,中国发电量高速增长,还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社会要从30%的电气化率,到2060年达到66%,这有许多转型需要做。足够强大制造业的本身,是基础,支撑各制造业门类生产,数量与质量。但如何制造,要制造什么,是生产型服务业决定的,这是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就如电的生产是产业基础,各行各业如何使用电很灵活,现在说人工智能也是电的角色。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也可以当作电一样的基础了。解放生产力,不是靠生产更多的电、堆积GPU算力、堆积制造业产能,需要解放思想,智慧地找到用好电力、人工智能、制造业生能力的办法,更好地服务中国社会、人类社会。
本文获观察者网授权转载,作者为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