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市采集全市男性居民DNA惹议 陆媒:应依法行政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发布通告称,自9月5日起在全市范围内集中采集男性居民血液样本,用于录入本地DNA数据库。此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舆论聚焦于DNA采集的合法性及私隐保护问题。对此,陆媒指出,此类敏感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需格外审慎。
根据锡林浩特市公安局9月20日发布的通告,辖区内男性居民需前往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进行血样采集,用于本地DNA数据库建设。然而,通告发布后,立即在中国社会引发激烈争论,许多民众质疑该举措是否具备法律依据。
《南方周末》报道指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仅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户口地址、身份号码、照片、指纹信息等,未涉及DNA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及《普通护照和出入境通行证签发管理办法》同样未提及DNA采集的相关规定。
报道进一步提到,2015年公安部曾表示,中国已建成全国统一的公安机关DNA数据库及“打拐”DNA数据库,但当时明确指出,将DNA纳入户籍资料管理的时机尚未成熟,涉及伦理、私隐等敏感问题,需社会共识和法律授权。截至2025年,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仍未见关于DNA数据库建设的明确立法。
《南方周末》强调,DNA数据因其遗传特性和唯一性,是可靠的身份识别方式,但同时涉及高度敏感的个人生物信息。大规模集中采集DNA数据,可能引发隐私泄露和伦理争议,因此必须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确保程序合法、透明,并充分保障公民权利。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锡林郭勒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据2024年末统计,全市常住人口约35.45万,其中男性人口约18.33万。此次DNA采集行动涉及范围广泛,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针对此次事件,舆论普遍呼吁相关部门应公开采集DNA的具体目的、用途及管理方式,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规范操作。专家建议,在未有明确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类似举措应暂缓实施,并提请全国人大进行立法讨论,以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