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大开发”真的有前景吗?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9月上旬,在参加完中国今年的重大活动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马不停蹄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即海参崴),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东方经济论坛”可以说是俄罗斯的达沃斯论坛或博鳌论坛,每年举行一次,旨在推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开发。在本年度的论坛上,普京总统继续强调俄罗斯政府对于远东地区大开发的重视,并表示会继续为远东地区的开发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支持。并且,普京还公开强调,“发展远东和西伯利亚”明确为俄罗斯“贯穿21世纪的国家优先方向”。

作为前来参加中国重大活动的世界主要大国元首,普京总统的行踪和表态往往都会引起中国社会舆论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借着普京来华参加重大活动的契机,对于普京的海参崴表态,国内舆论以及知识界对于“西伯利亚大开发”掀起了一波关注热浪。诸多社会评论,甚至一些智库和投资咨询机构,也渲染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是一个投资蓝海,商业前景值得期待,中国企业应当向北进军,加入到“西伯利亚大开发”的热潮中。就相关评论的论据而言,无外乎西伯利亚地区的丰富资源,俄罗斯对基建的需求和中国强大基建能力的互补等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更需要看到的是,对于俄方态度和立场的急剧转变,从过去的冷淡到眼下的热情,对于所谓的“西伯利亚大开发”,中资和中企更需要谨慎看待。

首先,需要看到的一点是,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俄远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只是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的备选区域而非发展枢纽。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战略决心始终不坚定。众所周知,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也是俄罗斯国家的具体象征,意味着其发展战略的东西两个方向。但是,在俄罗斯的具体发展历程上,无论是帝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面向西方和欧洲,一直都是其国家战略的重点。

2025年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aldimir Putin)在俄罗斯海参崴市(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举行的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发表演说。(Reuters)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自帝俄获得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之后,该地区就被当作战略大后方,在平时这里是不受重视的,在俄罗斯版图上绝对属于配角。只有当俄罗斯在西方扩张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西方的强势压制,才会开始阶段性倾向于开发东部。俄罗斯的第一次东部开发始于19世纪中期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第二次则是二战前后,远东地区的城市据点基本都是在前一次开发中形成的,后一次开发则奠定了现在的工业基础。

并且,即使是在阶段性的东部开发浪潮中,俄方对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决心也不坚定。叶利钦时代,在短暂的西方—俄罗斯蜜月期结束以后,俄国家战略明确了双头鹰的面向之后,俄罗斯的战略发展重心也依然集中于西部欧洲地区,只有部分油气企业将发展重心部分转移至里海地带,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依然被忽略。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又发起设立“东方经济论坛”,希望用远东开发来缓解遭遇西方制裁的困境。但是,这一次俄罗斯的发展决心依然不坚定,更易产生收益的俄罗斯—欧盟能源合作使得俄罗斯继续依赖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

可以看到的是,由于俄罗斯发展决心的不坚定,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境况在这十年间没有出现任何实质性的好转。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远东地区的俄全国经济占比始终维持在8%左右,人口下降趋势也没有逆转。从人到物,东部地区根本不属于俄罗斯的发展重点。根据俄罗斯联邦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相较于十年前,远东地区人口减少了3.7%,远东十一个州、区、共和国中,只有两个呈现正增长,就连条件最好的滨海边疆区,人口也减少了5%以上。整个远东联邦区的GDP按照2023年贬值之后的卢布计算大致等于1600亿美元左右,基本相当于辽宁大连市的经济规模。

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港口上的中国汽车。(Reuters)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比较明显的一点是,由于俄罗斯政府战略决心的不坚定,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可以说已经处于一个“恶性循环”:政府战略决心不坚定导致地区发展无起色,地区发展无起色加剧后续发展压力,又会对政府战略决心形成显著干扰。

有相关评论指出,此次延宕三年多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与美西方的关系出现显著恶化,发展西伯利亚决心的坚定程度也会有所加强。因此,西伯利亚值得中资和中企大举押注。这样的观点有其道理,但也需要看到,当下美国政府也存在明显的对俄谋和立场,这恐怕会持续妨碍俄罗斯发展西伯利亚决心的坚定性。

其次,深陷泥潭的俄罗斯,恐怕已经很难为西伯利亚大开发提供持续且有力的助益。自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伴随着战事的延宕和西方制裁的逐步加码,俄罗斯的经济困境逐渐加深。今年第二季度,俄罗斯GDP增长率显著下滑,七月的增长率仅为0.4%,明显低于2024年同期的增速。工业生产和零售贸易的增速亦出现了显著放缓,反映了经济疲弱的现实。俄罗斯的零售业增长仅为2%,远低于之前的预期,尤其是食品零售额增长2.4%,显示出食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显著下降。

并且,企业的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8.4%,其中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利润下降了50.4%。这些数据表明,俄罗斯的战时经济不仅导致了财政支出的失衡,还深刻影响了国内生产和企业运营。

在普京访华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备忘录,同意推进名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Power of Siberia 2)的天然气管道项目。(Gazprom)

包括俄罗斯经济学者在内的研究人员普遍警告,随着军事开支的持续增长,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正遭遇日益严重的扭曲。高额的军费支出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导致非军事部门资金短缺,资源配置失衡。特别是在战时经济下,劳动力的流失和供给侧的压缩使得通胀压力加剧,利率难以下调,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一旦战事持续日久,从战时经济转轨为常时经济都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即使俄乌冲突在一天之内结束,俄罗斯国内经济也会出现长期且艰巨的调整压力。这些压力都会构成对俄罗斯财政—政策资源的持续消耗,导致俄政府难以东顾。

再次,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战略提防心态始终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扭转。既有的相关研究都指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自身并没有改变战略上的对华提防甚至敌视心态,俄军方甚至在远东地区多次进行针对“解放军入侵”的防御性军演。这种心态落实到经贸合作上就是各种各样的对华抗拒举动。

相关分析人士强调,这些年中俄贸易在飞涨,但是中国对俄投资没有什么根本起色,甚至不如2010年代初那几年。2015年中俄贸易额是635亿美元,去年是2448亿美元,几乎增加了三倍。但是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22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仅为2.3亿美元,另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的研究,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俄罗斯联邦直接投资存量为106.7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总投资额的0.34%。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是,虽然东南亚也对中国崛起有警惕态度,但是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存量超过1750亿美元;虽然欧盟对华投资审查态度也很不友好,但是中国在欧盟投资也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在俄投资不过是这两个区域的一个零头而已。

2025年9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北京参加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阅兵式。(Reuters)

具体到远东地区,2024年中国与远东联邦区的贸易额大约是270亿美元,但是当年实际投资额仅为107亿卢布。尽管中俄之间签署了很多大额项目,但是来自俄方的迟疑和犹豫导致其落地十分缓慢。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就多年来一直被看好的俄远东—西伯利亚农业资源开发而言,中国企业始终面临着三大困境:由于中国农业劳工被禁止进入俄罗斯远东州、边疆区,叠加俄远东地区的本土人口有限,劳工雇佣十分困难,且劳动生产效率也很低;俄政府有严格的农机、化肥等购买审查程序,种子、农药有严格的国产比例规定,导致中国企业投资农场生产资料短缺;农产品运回中国有配额限制,另外还有各种或明或暗地吃拿卡要。

并且,就中俄之间飞速增长的货物贸易而言,俄罗斯也始终保持着对华提防心态。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就自华汽车进口而言,俄罗斯在重卡到普通乘用车的多个领域,不断加码对华贸易限制举措,就是为了避免对华依赖度进一步提升。

在相关分析人士看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俄罗斯只是希望大量进口中国的货物,以此来帮助自身度过制裁危机,而自华货物进口还不能造成对华贸易依赖的持续加深。同时,俄方拒绝中国资本、劳动力在俄罗斯的真正落地。这一态度,可说是从克林姆林宫的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以贯之。

近年来,伴随着气候变暖和北极地区升温趋势的加剧,叠加北极航道开发进程的持续演进,俄远东地区的开发热度基本会处在一个持续攀升的进程中。对于这一态势所蕴含的长期机遇,中企予以关注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结合本文分析所指出的一系列因素,对于这一事态所隐藏的相关风险,中企更应当深度警惕。就深度参与俄远东地区的开发而言,在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护持手段未充分完善之前,在俄对华战略立场未出现根本转折之前,中企仍宜持谨慎态度。

概而言之,远东地区只是俄罗斯在整体战略上用来吸引中国的一块蛋糕,中国不能轻易上当,而只应在舆论上趁热打铁、趁势呼应,以此来作为筹码与美国讨价还价,以便做地缘政治利益的交换。

最终分析结论:

从历史与现实看,俄远东地区始终只是战略备选,开发决心不稳,经济贡献有限且人口持续流失。当前俄乌冲突与制裁加剧财政和产业失衡,战时经济难以为远东提供持续支撑。同时,俄罗斯对华存在深度警惕,长期拒绝资本与劳动力实质落地,中资投资规模与东盟、欧盟相比微乎其微,远东项目多停留在口号与协议层面。总体而言,“西伯利亚大开发”的长期前景的不确定性巨大,中企应在充分了解大国关系的基础上持谨慎态度。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17日安邦智库的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