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同志文化30载变迁 重现黄金90年代 策展人:同志历史非小众

撰文: 林子慰
出版:更新:

90年代的香港,经济起飞,百花齐放,是不少人怀缅的黄金时代。虽是网络未兴起的时代,但大众仍能靠各类资料窥见时代一角,拼凑当年模样。不过,同志群体的历史却较难寻回,因资料碎片化,要梳理那些年的发展脉络并不容易。

深水埗一栋3层高战前唐楼内,“今夜星光灿烂:香港90年代同志文化展”展出不同资料及刊物,拆解性小众30年前的文化及社群认同。策展人陈文慧表示,“同志历史并非小众”,不论文化、艺术、抑或时事政治,都与香港历史息息相关。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90年代同志文化展”展出不同资料及刊物,拆解性小众30年前的文化及社群认同。(廖雁雄摄)

展览源于香港90年代同志运动历史研究计划,“我们搜寻同志历史时,发现互联网的资讯比较碎片化,虽然可从中看到少量时间,但难以找到其后发展的脉络”。陈文慧为是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亦是同志运动历史研究计划的负责人,她表示在研究途中,接触不少受访者及历史文物,就想着可否借此机会“重组当时的同志历史”。

陈文慧表示,展览源于香港90年代同志运动历史研究计划,研究途中,接触不少受访者及历史文物,想借此机会重组同志历史。(廖雁雄摄)

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外籍警督麦乐伦死亡事件说起,当时男同志性行为属刑事罪行,麦乐伦被指控企图与华裔青年发生性行为,但尚未查明真相,他就被发现倒毙何文田警察宿舍内,身中5枪,警方调查指他是自杀,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热议,并激发同志群体争取同性恋行为非刑事化。

麦乐伦之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当时媒体大篇幅报导事件,引起社会对同性恋的关注,掀起了近10年有关同性性行为应否非刑事化的讨论。10年间,由首个同志社团“十分一会”成立,到通过非刑事化及立例反歧视法,再到香港举办首次华人同志交流大会,展览搜集了许多报章及杂志,重现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同志社群的经历及连结。谈到华人同志交流大会,陈文慧笑着表示,“当时的香港在亚洲华人社会中,是走得最前的,所以交流大会在香港进行,而非台湾”,反映香港在亚洲华人社群的地位。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同运之路不易行,从推动同性恋行为非刑事化,到现时还未有的性倾向歧视条例,再到近日《同性伴侣关系登记条例草案》(《条例草案》)被否决,同志群体都面对不少反对声音。陈文慧认为,立法会上反对《条例草案》的意见与当初讨论同性恋行为非刑事化时很相似,“大致上都是传统价值、破坏家庭、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宗教原因”。不过,当年立法局对非刑事化的修订案最终以赞成票居多。

香港同志运动前辈小明雄当年出版的地下刊物和绝版书籍。(廖雁雄摄)

在如火如荼的运动背后,90年代在不少人心目中是香港最辉煌、最灯红酒绿的时期,该现象亦反映在同志社群中。展览特设“夜蒲角落”,展出当年蒲点相片及摆设等。展品“90年代同志文化地图”则以数码地图方式记载90年代五光十色的蒲点,当时的同志蒲点多达80多间,包括酒吧、书店、桑拿店及鱼塘等,就连大屿山都有一间度假屋蒲点,但如今只剩下一成。

“90年代同志文化地图”以数码地图方式记载90年代五光十色的蒲点,当时的同志蒲点多达80多间。(廖雁雄摄)
昔日同志蒲点照片。(廖雁雄摄)

陈文慧分析,蒲点数量大幅减少,或因香港经济下滑,外加互联网兴起,线上交友更方便,令同志群体对实体蒲点需求下跌。她忆述当年蒲点时,笑说自己亦曾是“蒲友”,“当时每个礼拜都会在酒吧与朋友见面,当中的人我全部都认识,会知道大家近况,互相支持,用现在的语言就好像是一个Chosen Family(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很温暖”。

香港是全亚洲第一个城市举办同志电影节,图为昔日同志电影节的刊物。(廖雁雄摄)

是次展览有近百件80至90年代同志文化历史文物,更有部份是绝版珍藏。陈文慧称,搜集资料十分困难,感激有不少前辈愿意慷慨捐赠,让大众一览当时同志风光。她提到,同志社群文化及运动与香港大历史叙事环环相扣,“其实同志历史并非小众,跟港史息息相关”。

本地变装皇后Coco Pop的服装,彩虹布帘是90年代同志酒吧“Propaganda”表演舞台上的布帘。(廖雁雄摄)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90年代同志文化展”由10月18日至11月2日在深水埗医局街170号二楼展出,开放时间为上午11时至晚上8时,逢星期一休息,入场需提前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