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C科创敲门砖:香港股市新游戏规则与AI科技公司未来想像|苏仲成

撰文: MetaHero
出版:更新:

在香港这座以金融闻名的城市里,资本市场正在悄悄地改变叙事。过去我们谈IPO,总是绕不开盈利、现金流和稳定的财务报表;那些“烧钱的梦想”往往被认为不够成熟,最多留在创投圈里自娱自乐。然而,近两年随著《上市规则》第18C章的出现,情况变了。港交所把一扇门推开,让一批还未盈利、却握有关键技术的企业,能够堂而皇之走进交易大厅。这不只是规则的微调,而是一种资本哲学的转向:把未来可能性放进当下的估值体系里。

文:Michael C.S. So(AiX Society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学会-创会会长)

18C的精神,是把焦点从短期财务表现,移到长远的技术潜力。这与传统主板上市的逻辑,几乎是两种世界。传统IPO要看的是“你现在赚多少钱”、“你的市场份额有多稳固”;而18C则更像是在问:“你手上的技术,能否改变游戏规则?三年后、五年后,你是否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换句话说,过去香港股市更像是考核成绩单,如今则愿意看草稿本,只要那份草稿足够惊艳。

我们看几个具体案例,就能理解这条新跑道的威力。2024年6月,AI药研公司XtalPi挂牌上市,成为18C的开山之作。这家公司在收入上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数字,却靠著人工智能加量子计算的药物研发平台,说服投资人相信“这是未来制药产业的关键入口”。结果如何?上市首日股价上升近一成,募资接近十亿港元。这个故事,某程度上印证了18C的逻辑:市场愿意为梦想付钱,只要梦想有足够的科学含金量。

同样是18C的舞台,黑芝麻智能(Black Sesame Technologies)的经历却显得曲折。这家自驾芯片公司在2024年8月登场,理应踩中“智能驾驶”这个全球资本追逐的热点,但首日股价却暴跌近三成。原因很简单:市场对它的财务亏损仍然心存疑虑。这提醒我们,18C虽然给了科技公司一条捷径,却不是免死金牌。技术故事要动人,但资本毕竟还是要问一句:“你什么时候能赚钱?”这是18C与传统主板的另一种对照:一个重视技术叙事,一个依赖财务稳健,但最后都绕不开市场的冷静审视。

再看另一个例子——深圳Dobot,一家专攻协作机械人的公司。2024年12月,它顺利通过18C上市,筹集了大约七至八亿港元。相比黑芝麻的震荡,Dobot的IPO显得平稳许多。这背后反映了一个现实:硬件企业若能展示清晰的商业落地场景,例如机械手臂在制造业或物流业的普及应用,市场就会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门“时间问题”而非“是否能行”的生意。这也是18C与传统主板差别的一个缩影:前者接受“未来式”的叙事,但仍需要“可以落地”的想像;后者则必须看到“已经实现”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5月驭势科技(WeRide)也向港交所递表。这家L4自动驾驶方案公司在收入上已有一定基础,与XtalPi这类“未商业化公司”相比,它更像是“已商业化公司”的代表。它的存在正好展示了18C的两条轨道:一条是给还在实验室和研发阶段的企业,一条则是给已经开始跑商业化但仍未达到传统盈利要求的科技公司。这种双通道设计,让18C更像是一个实验场,能同时容纳“远期梦想”和“中期潜力”。

当然,不只药研和自驾芯片。数字孪生公司五一视界、AI大模型企业、半导体新创、甚至新能源和农科企业,都纷纷递表,准备借18C登台。这一波IPO潮不仅拓宽了港股的产业结构,也让香港在全球科技资本市场的版图上,重新找到一个位置。要知道,过去十年中国的新经济公司大多跑到美股或A股,香港在新经济上的角色相对尴尬。18C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把这些公司拉回来,把香港重新放回科技资本的舞台中央。

然而,这条路并不容易。18C本身虽然放宽了盈利门槛,但对于研发投入、知识产权透明度和“领航投资者”的要求却相当严格。公司必须证明自己过去三年研发支出占营运开支的一半以上,还要披露技术可行性、烧钱速度、商业化计划。更重要的是,至少要有两名具备实力的独立投资者愿意进场,为其背书。这些规定看似繁琐,但它们的存在正好凸显了18C的本质:它并不是一场盲目的冒险,而是一场在制度框架下的理性赌注。相比之下,传统IPO虽然程序严格,但更像是一场成绩考核;18C则更像是创投圈的赛马场,只不过搬到了公开市场。

有趣的是,18C还允许公司以“秘密申报”的方式递交文件。这在香港过去的上市规则里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好处在于,公司可以避免在研发还未完全公开前就被竞争对手“抄底”。这样的安排,透露出港交所的策略:它想要吸引的是那些“真正在前沿”的公司,而不是只会包装故事的企业。这一点,与传统IPO的透明公开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到最初的问题:18C与传统主板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传统主板相信“看得见的财务数字”;18C则押注“看得见的技术潜力”。前者像是买一间已经开业多年的餐厅,你清楚知道每天能收多少钱;后者则像是投资一位厨艺天才,虽然他还在研发新菜,但有朝一日可能颠覆整个餐饮业。两者都合理,只是风险承担方式不同。港交所推出18C,就是要让香港市场在全球科技竞赛中,既能收割成熟企业,也能提前布局那些还在孵化的未来。

那么,18C会不会成为香港的救命符?未必。科技故事固然动人,但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残酷现实。黑芝麻的股价表现已经证明:技术的光环并不能完全掩盖财务的阴影。投资者的热情可以瞬间点燃,也可能瞬间熄灭。真正决定18C长远价值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这些企业能否在研发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能跑通的,会成为香港新经济的代表;跑不通的,则会变成一次昂贵的实验。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18C的出现至少让香港不再被动。它为资本市场打开了一个新的叙事空间:这里不只是金融和地产的天下,也可以是AI、生物科技、半导体和新能源的试炼场。这对于香港未来的金融定位,意义重大。因为在一个科技决定国运的时代,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服务科技,那么它本身也会逐渐失去价值。

18C不仅是一条上市新路径,更是一场理念的革命。它挑战了传统IPO的保守逻辑,把“未来”拉进了“现在”。当XtalPi、黑芝麻、Dobot、云迹科技这些名字一个个被写进18C的清单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企业的IPO,而是香港市场一次次对未来的下注。赢了,它将重塑香港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输了,它也至少证明了这座城市还愿意为梦想留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