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ire 创办人:海外市场系金矿 肯升级系统就有机会抢到!
新加坡金融科企 Aspire 创办人:在 Startup 世界,速度比起规模更重要!表面上,香港结业潮一浪接一浪。但灵活的创业者已经悄悄转型,转攻海外市场低调揾真银。例如设计师、专业人士可以靠 Upwork、Fiverr 接国际单;本土小品牌用 Shopify、Etsy 出口欧美;港产初创 Lalamove、Casetify、Goodnotes、Buyandship 更系全球站稳阵脚。呢班于海外 quietly thriving 嘅香港人,收入相对多元稳定,生意续航力亦更加持久!
本地恶性循环
香港经济近年未见起色,消费信心不足,零售业和中小企压力相当沉重。打工仔面对裁员压力,收入不稳,消费变得更加审慎。
似乎形成了恶性循环:本地市场萎缩,企业更依赖传统服务和既有客户群,但这样反而更难接触海外客户,错失海外机遇。
零售业最大的问题不单是租金或宏观经济环境,而是消费者行为根本性改变 —— 网购崛起意味著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在传统经营模式不变情况下,即使最出色的本地零售商也只能勉强保住不跌局面。
一开始就面向世界
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Aspire联合创办人 Giovanni Casinelli 受访时表示:“亚洲越来越多初创一开始就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取代过往‘本地先行、再拓海外’做法。”
社交媒体发挥关键作用。过去创业者需要庞大资源才能接触海外客户,现在通过 Instagram、TikTok、小红书,香港小店都有机会直达全球消费者。
但接触客户只是第一步,真正挑战是后台金融系统能否支撑全球化营运。“例如你与澳大利亚客户交易,但银行需要 5 天发送电汇并收取 3% 隐藏外汇费用时,你失去的不只是利润,更是扩展空间。”
Giovanni 指出初创海外扩展最大痛点是“速度”与“成本”:传统跨境付款需要一星期到帐,拖慢营运节奏;中小企缺乏资源对冲汇率波动,外汇成本高昂,又指行政时间成本同样“痛苦”:“对账不同国家帐户与货币,面对各地不同合规要求、系统工具不一致,对人手不多的中小企都是沉重负担。”
改变从来不易
转型路上,心理阻力是最大障碍。企业质疑新工具可靠性,与传统银行关系、熟悉流程让企业难以放手。学习成本令人却步,包括适应新系统、培训员工、重新设计 workflow 都需要投资。
传统金融工具过于割裂,付款、会计、薪酬各自为政,企业要花大量时间整合平台。“传统金融基建为‘本地优先’经营思维而设,但今日企业早以‘全球优先’出发,逻辑上很不同。”Giovanni这样分析道。
“每拖延一天升级后台财务系统,竞争对手就领先一天。成本不断累积 —— 昂贵汇率、缓慢付款、繁琐对账。数字经济时代,速度比规模更重要,行得快的对手正捕捉机会,你还在处理文件?”
以成绩说话
作为筹得近 2 亿美元融资的金融初创,Aspire 推出初期也曾被质疑,但依靠用户口碑建立起信任:“产品真正帮到人,自然会获得推荐。只要你试一次,就明白为何 Aspire 用户留存率这么高,一用过就很难回头。”
数据最有说服力,Aspire 在香港不到一年实现 7 倍客户增长,超过 70% 是新创公司,也代表这批创业者从第一天就选择“全球化”和“数字化”策略。
Giovanni 续称,Aspire 客户大致上分两类:总部设于一地但服务多市场的企业,也有实际在多个国家设点的企业。Aspire 解决方案能让企业“一键开通多国金融服务”,免去每到一个新市场就要重新建立后台系统的痛点,特别是在新加坡与香港之间的拓展,更是他们不少客户的首选。
转型就在今天
当网购改变消费习惯时,有些港企通过新渠道征服全球;当本地竞争激烈时,有些企业已探索海外机遇,可见企业选择和策略,得出截然不同结果。差别不在运气或时机,而在于是否愿意打破既有框架。
Giovanni 观察一针见血:“速度比规模重要。”每延迟一天升级系统,你的对手就已领先一步。机遇从不缺席,但是能否抓住,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有关Aspire业务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