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高才通子女教育安排 政府须平衡公平与吸引力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全球抢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有效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已成为各大城市的核心课题。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包括备受关注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旨在强化香港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及专业服务枢纽的地位。

随著“高才通”政策逐步落地,其带来的延伸议题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尤以“高才通”子女在港教育安排最受关注。当中有声音担忧,若政策设计未能兼顾本地需求,可能导致教育资源被外来家庭“抢占”,引发本地家长的不安情绪,进一步影响公众对特区政府施政公平性的信心。

教育资源分配兼顾公平与吸引力

为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特区政府近日宣布,自2028/29学年起,“高才通”家庭的子女需在港连续居住满两年,方可申请八所资助大学及其他专上课程的资助学额,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将按非本地学生标准缴费。此举既保障了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也为“高才通”家庭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让他们能更好规划子女的教育安排。

这一政策调整显示出特区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灵活性与平衡性,既回应了本地家长对制度公平的诉求,也体现出政府对吸引人才家庭的包容与支持。这样的安排为教育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兼顾公平与吸引力的基础框架。

香港的教育体系以高质素和多元化著称,但资源有限的现实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热门校网及资助大学学额上,供需失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对本地家庭而言,子女的升学机会至关重要;而对于“高才通”家庭来说,子女是否能获得优质教育,则直接影响其是否选择长期留港发展。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本质上是公共资源分配的平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并避免引发因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根据西方学者提出的“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rget Groups),政策是否被普遍接受,不仅取决于受益群体的实际贡献,还受到公众对其“贡献与回报”是否对等的认知影响。

资源竞争论或引发社会情绪

目前,部分本港市民对“高才通”家庭仍抱有一定戒心,甚至将其标签为“资源竞争者”。这种认知若未能被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层面的紧张情绪,进一步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特区政府未来在设计政策时,更需从社会融和的角度出发,兼顾本地市民与外来人才家庭的需求,让双方都能感受到合理的制度安排。

从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来看,教育是影响人才迁移和定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许多“高才通”家庭而言,子女能否获得优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选择长期留在香港。若香港的教育资源供应紧张,或升学路径不顺畅,可能促使这些家庭选择“再迁移”,进一步削弱政策吸引力。

因此,香港要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教育配套的完善至关重要。不仅要保障本地市民的基本需求,亦需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满足外来人才家庭对教育资源的合理期待,从而增强香港作为长期发展地的吸引力。

国际上,不少城市和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均采取了分层机制。例如,新加坡要求准居民(PR)需满足一定的居住和教育参与条件,才能享有本地学校的学额;英国亦对非本地学生设有明确的学费差异。这些做法显示,合理的制度门槛不仅能保障本地民众的基本利益,还能为外来家庭提供清晰的融入指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特区政府提出的“居港两年”条件,正是一种兼顾公平与包容的尝试,既保留了对人才家庭的吸引力,也确保了本地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秩序。

三管齐下平衡教育资源的供需

为进一步解决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特区政府未来可以考虑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优化教育资源的供需平衡。其一,提升教育供应量。特区政府可考虑鼓励部分高等院校扩充学额,并通过增加资助、提升师资比例及改善校舍设施等方式,逐步提高资助学位的总量,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需求。

其二,多元化教育选择和资助计划。特区政府可参考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经验,透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承担更多教育需求,为本地市民和“高才通”家庭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同时,特区政府可考虑设立专门的资助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才通”家庭选择本地国际学校或优质私立学校,通过学费补助或代金券形式,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此举不仅满足了“高才通”家庭的特殊需求,也有效实现资源分流,减轻对本地学位供应的直接压力。

其三,完善家庭支援服务。设立“人才家庭支援中心”,提供语言适应、文化融入等一站式服务,协助“高才通”家庭更快融入本地社会,提升其对政策的满意度与信任感。

“高才通”子女教育安排的政策设计,是香港整体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牵涉到公平性、吸引力与可持续性等多方面议题。特区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将本地市民和外来家庭的利益有机融合,形成稳定而有序的资源分配机制。

《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香港肩负建设国际人才中心与科技创新高地的重任,妥善处理“高才通”子女教育问题,不仅能回应社会关注,亦能稳住人才预期,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