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从“具身体验”出发 创新规划铜锣湾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铜锣湾,在香港都市发展史上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不仅是香港购物神区,更是香港旅游地标和文化生活的节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涌现,传统地产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身体体验”的要求。因此铜锣湾需要从规划理念、城市空间、地产转型、旅游体验、区域放射效应以及土地政策等多方面,分析铜锣湾如何在新时代转型,并提出创新建议。

胡恩威专栏|奇妙的揭发者

当代城市旅游及生活形态已与1990年代以前的香港截然不同。都市民众及旅客早已不满足传统购物主导的单一体验,而是追求融合文化、休闲、娱乐与社交元素的“具身体验感”(embodied experience)。在此背景下,纯粹以商场、办公楼、住宅三分的地产模式显得僵化,地方的“综合性”与“流动性”成为了新时代空间规划的关键。

所谓“具身体验”,指的是人们在都市空间中的实感互动,包括漫步、观演、社交、餐饮、游乐等活动——这种体验越自然、丰富,越能吸引人流,提升地区活力。铜锣湾过去凭借多元的文化地标与人情味,实现了某种综合空间模式。如今,这种模式亟需通过崭新的规划观念激活,迎合时代需要。

重新规划放射性空间布局

深入分析铜锣湾的发展潜力,不妨借鉴东京涉谷—原宿核心地区的“放射型都市结构”。涉谷为东京最具吸引力的潮流地标,同时通过交通枢纽及步行街、地下城、盖式空间等设计,与周边原宿、目黑、代代木、表参道等地区形成强烈的空间联系,促进资源流动及旅游体验多样化。

铜锣湾具有相似的区位优势。它周边环绕著天后、湾仔、跑马地,是天然的“生活聚合点”。若能如同东京般规划放射性空间布局,将铜锣湾设计为香港旅游文化体验的“核心引擎”,可望带动整个港岛中区南北活化,促进更大区域的多元旅游及生活体验。

从修订GFA计算方法开始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黑雨暴雨及高温天气,对市民及游客的户外体验产生重大影响。现行的GFA(Gross Floor Area,总楼面面积)政策偏重建筑面积,却忽略了行人环境的舒适度。京都等地城见长于规划有盖步行区,提供极佳的遮荫、避雨空间,提升人流与商业效益。

铜锣湾应积极引入“有盖行人走廊”及“半室外空间”设计。例如连结维多利亚公园、地铁站、商场、娱乐场所以至附近咖啡街的有盖步行街、天桥及地下通道系统——既避风雨又隔热,同时促进空间连贯,有利于提升整体体验。在不影响建筑密度及业主利益下,应尽快修订GFA计算方法,将步行空间纳入发展面积奖励之中,激励地产商投入相关设施投资。

打造铜锣湾及周边地下城

近年新加坡在市中心积极推动“地下城”规划,建立完善地下商业及交通系统,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尤其在极端天气和大雨全球暖化的格局下地下城可以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地下网络,提升都市综合体验。事实上,铜锣湾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已具备推动地下城发展的天然条件,如维园、黄泥涌道、商圈等均可连接。

建议政府与港铁携手扩展铜锣湾地下通道网络,推动地下商场、地下步行街、室内文娱空间发展,配合地上绿化和有盖空间,打造三维立体城市体验。交通不再仅是连接点,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居民与游客能够在不同天气下享受舒适、便利及多元的旅游与生活空间。

重建大球场做表演艺术区

铜锣湾大球场是香港文体地标,其重建不仅是硬件更新,更应重新规划其区域功能。建议将大球场打造成集演唱会、文化表演、美食赛事、公共聚会于一体的“娱乐文化表演艺术区”,恢复过往如利舞台、香港小姐、环球小姐等盛事的集体记忆,同时激励新一代文化创意。

活化大球场南华会一带,通过设置表演场地、文化展馆、主题餐饮、体育赛事空间,吸引不同年龄及文化背景人流,促使由铜锣湾辐射至跑马地乃至大湾区的旅游文化效应。

“租约改革”有利“空间转型”

传统香港地产市场重短租、轻长远,地产商造价回本快,但欠缺“投资者”角色的培养,难激励长远文旅项目发展。日本涩谷—原宿商圈、欧洲主要城市,都鼓励业主与商户合作,投资长期项目,舖租模式更为弹性,利于文创、体验式、慢生活商业业态落地。

租约改革:如推动3-5年以上租约、鼓励地产商在文旅新业态上参与投资,并由政府在土地政策上提供协作与税务优惠。业主不仅收取租金,更参与经营与活动设计成为投资者与城市合伙人,有利于持续的体验创新与空间转型。

经济结构再造:咖啡馆、休闲、娱乐多元模式

铜锣湾黄泥涌道家具舖大量结业,反映网上平台取代传统零售。此区可转型为休闲餐饮、咖啡馆、文创娱乐聚集地。以跑马地、大球场、南华会一带为基点,设立特色主题咖啡店、小剧场、艺文交流空间,提高都市生活多样性,带动消费新业态落地。

如同东京目黑、涩谷周边的慢生活模式,铜锣湾可将住宅、旅游、办公、购物、餐饮、文化表演融合,以多层次空间吸引创意产业、文化工作者、年轻人及旅客投入。多元业态的出现将促进社区活力及持续投资。

“集体记忆”展现“文化魅力”

铜锣湾不仅是地理区域,更是香港人集体记忆的象征。张国荣“为你忠诚”餐厅、传奇食店、摩登文娱历史,皆蕴含无数地域故事与文化价值。未来规划应将这些故事融入空间设计与旅游文化推广中,塑造独特的都市“情感核心”。

如设计主题街区、展示香港明星、文化事件、历史地标,打造“情感体验”与“文化认同”兼备的都市空间,使居民、旅客皆能在铜锣湾感受到香港身份及本土文化的魅力。

“具身体验”破除传统框架

铜锣湾的变革不能仅依赖市场力量,必须政府主导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修订GFA计算,奖励有盖空间、地下城发展、长租约商业模式,以及活化公共土地设施。并通过透明开放的协作平台,广泛吸纳文化界、地产商、社区居民意见,形成“官民协作”的城市更新模式。

同时,积极连结大湾区资源,推动区域协作,例如湾仔、天后至铜锣湾一带串连,促成港岛南北活化,打造多样化生活旅游体验——真正成为全港、全区放射性旅游文化核心。

面向新时代,铜锣湾的规划应从人的“具身体验”出发,突破传统地产框架,融合遮荫空间、地下城、多元业态、文化表演、故事记忆、打造新一代多层次都市生活模式。唯有推动规划理念转型,官民协作,共同投资,才可让铜锣湾成为大湾区甚至全球瞩目的文化旅游核心,为香港带来持续活力与创新生机。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铜锣湾如何规划创新?”。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