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展示新国力与全球博弈的背后

撰文: 黄颕灏
出版:更新:

黄颕灏专栏

中国将在9月3日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全面展示新国力与军事实力,包括新式导弹、无人机编队以及其他尖端科技装备,展现中国在国防领域的快速崛起。此次阅兵不仅彰显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形态中更加自信的地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一场无声无色的科技战、资源战与商贸关税战早已悄然打响。从芯片技术封锁到全球资源争夺,再到贸易摩擦,中国始终面临压力,但凭借自主创新与稳健的战略,积极应战并不断突破封锁。此次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向世界宣示,中国在全方位竞争中已经崛起,屈辱的过去不再重演。

中国稀土战略与美国霸权的冲突

美国以经济霸权和军事霸权实施全球控制,通过高科技封锁、关税战和对盟友施压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即使对加拿大、日本等盟友,美国也毫不手软,多次征收高额关税,甚至威胁将加拿大并为“美国第51个州”,特朗普政府对日本5500亿美元投资收益的单方面分配,更凸显了美国对全球经济掌控的霸道作风。

为何美国从最初对中国实施高额关税,却在近期频频释放希望访华对话的信号?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反击,重创了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与军工制造业。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中国在长期拥有这一“王牌”后,直到最近才选择出手?这背后的逻辑可以从历史到现实、从资源到战略层面进行剖析。

中国稀土与美国氦气:谁掌握全球制造业命脉?

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控制了全球约80%的稀土供应。稀土是制造高端电子产品、军工装备如F-35战机和新能源设备如电动车的关键材料。相比之下,美国则掌握了另一项重要资源——氦气的生产与供应。氦气是光刻机、量子计算机、核磁共振等高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稀有气体,两种资源在全球制造业中都具备“一招致命”的作用。美国早在1917年就将氦气列为战略物资,并制定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集中控制全球氦气市场。这一长期的战略布局,使美国在高科技制造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在中美博弈的关税战中,稀土和氦气成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影响著两国在制造业及军事领域的竞争优势。而在2023年之前,中国在氦气提纯和储存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甚至需要依赖外国租用特殊设备,这使中国在全球博弈中处于劣势。中国担忧过早使用稀土“制裁”,可能招致美国的氦气反制,影响自身高科技产业发展。

自2024年来,中国在氦气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先是掌握了氦气提纯技术,自主建设多套生产设备,实现自给自足。其次,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合作,采购氦气资源,保障稳定供应,并吸引俄罗斯等氦气资源国进行技术合作。同时比亚迪等企业开发出氦气闭环回收技术,从液化天然气尾气中提取氦气,实现了废物利用,大幅提升利用效率并减少浪费。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科学院研制出钴基量子磁性制冷材料,能完全替代氦气制冷,甚至可能彻底改变全球市场格局。这些技术突破使中国在氦气领域实现自主化,终于具备了对美国进行有效反制的能力,随即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的管控,尤其对军工和高端制造领域的供应限制,美国的军事和高科技产业受到直接打击,令到关税战等议题上,中国重新获得话语权。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的全面自主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多次面临国际挑战。1993年,“银河号”货轮被美国无端指控运输化学武器,遭强行检查;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进入台海威胁,中国当时未有海空实力应对;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中方人员伤亡;2001年,中美军机在南海碰撞,美国态度傲慢,仅表达“遗憾”。这些事件暴露了当时中国在军事、科技和国际话语权上的弱势。然而,今天的中国已在科技、军事、金融和商贸领域取得巨大成就。除上文所提及之外,中国在科技领域,拥有北斗导航、5G技术、量子通信和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成果;在军事上,航母编队、隐形战机和超高音速武器彰显了强大的国防实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此次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展示了中国在尖端武器装备上的最新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力量的崛起。以往的屈辱已成历史,今天的中国以更加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国家主权,向外界说无论是科技战、资源战还是商贸关税战,中国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