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哲宏|从益丰大厦汲取的教训与香港楼宇管理的未来

撰文: 利哲宏
出版:更新:

利哲宏Dr Riz's专栏

2025年的夏天,绝非平静如常。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休闲与小憩的时光;对我而言,却成为一段公民参与与个人成长的淬炼期。在许多塑造这个夏天的事件之中,有一件事情尤为清晰——7月26日,土瓜湾益丰大厦的食水咸水喉爆裂。这场事故引发了大厦全栋停电,影响逾800个住宅单位,暴露出香港老化楼宇的脆弱性。这是一个需要不单单是技术修复,更需要人性关怀、协调与反思的时刻。

益丰危机:系统性脆弱的缩影

益丰大厦的停电事件并非单纯的喉管故障,而是一记警钟。升降机停摆、照明系统瘫痪,居民——当中不少为长者或少数族裔——陷入困境。这件事突显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基建老化的严重性。香港不少楼宇,特别是战后兴建的,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长期欠缺维修保养,安全风险日益累积。其次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质素与应变能力备受质疑,显示出监管与准备工作的不足。最后,当我参与疏散行动、逐户探访时,更亲身感受到基层社群的真实处境——长期被忽略、缺乏资源与代表性。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失误,更是社会的失职。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三无大厦”——即没有业主立案法团、管理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会是甚么后果?

立法回应:《2024年建筑物管理(修订)条例》

幸而,香港政府已采取行动。《2024年建筑物管理(修订)条例》(第344章)已于7月13日生效,带来多项重大改革,旨在改善管治、提升透明度及安全性,尤其针对高危楼宇。

其中,在采购透明度与问责性方面,修例将工程及服务分为三类,包括第一类涉及金额达二十万元或以上的项目、第二类涉及占平均年度开支两成或以上的项目,以及每户开支三万元或以上的大型维修工程。这些工程须强制公开招标,以减少围标情况并确保公平竞争,同时引入利益申报制度,令决策过程更廉洁透明。此举堵塞了过往容许黑箱作业的漏洞,确保公共资金与业主供款用得其所。

对于“三无大厦”,修例透过修订附表七,将管治标准扩展至没有正式管理架构的楼宇,并于今年六月在包括九龙城在内的四个地区推出“联厦联管”试行计划,协助老化且无管理的大厦共同聘用同一间物业管理公司。非牟利机构亦会介入,协助业主达成共识及选聘合适公司,为长期处于管理真空的大厦带来一条改善生存环境的生命线。

在财务监管方面,年收入或开支超过五十万元的大厦,须提交经审核的财务报表,并公开财务资料,让居民清楚知悉其供款的用途与流向。对于年长业主与租户而言,这不单是监管要求,更是一份安心的保障。

此外,修例亦将不良纪录保存列为刑事责任,未能妥善保存重要文件可被罚款高达二万五千元。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更是一场文化转变,正如律政司司长林定国所言,这体现了香港一贯的反贪文化,并将档案管理由官僚程序提升为法律义务,有效遏止怠慢与疏忽。

反思与前瞻

益丰大厦事件是一个警醒时刻。它揭示的不仅是基建的老化,更反映出社区的韧性——义工、工程人员、关爱队以及关浩洋议员等同事,齐心协力为大厦住户恢复秩序与尊严。这件事也深化了我对基层社群的理解——改革的中心必须有他们的声音。

然而问题仍在:当下一次危机发生在比益丰更缺乏保障的大厦时,我们能否应对?第344章的改革固然及时,但落实过程必须严谨、具包容性且持续推进。我们必须确保没有任何一幢大厦、任何一位居民、任何一个社区被遗忘。

将危机变为催化剂

这个夏天教会我,公民责任并非季节性——而是终身的。益丰大厦的停电事件,在多方面都是“裂缝”,但它亦打开了改革、同理与行动的契机。有了《2024年建筑物管理(修订)条例》,香港已为更具韧性的城市未来奠定基础。接下来,无论是政府、民间社会还是市民,都要共同努力,将其推进落实。

让这不只是一时的修补,而是长期承诺——确保安全、尊严与公义,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利哲宏博士是九龙城区议员、直资学校副校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