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飘不起的热气球:从中环到西九,透视香港管治失调
仲夏之夜,香港中环海滨,原应载着游客腾空而起的热气球,尴尬地瘫软在地。这场被媒体戏称为“热气球灾难”的事件,表面是一场主办单位低估香港繁复规条的闹剧,深层却是香港管治失调的微型寓言。主办者或许未曾料想,一个热气球的升起,竟需跨越民航处、食环署、机电工程署等重重关卡,最终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更值得玩味的是,此项目竟然并非文化事务相关部门审批,负责“盛事”的官员完全不用问责,也不用向公众解释。这种职能错置、问责不清、官员可以话事但不用负责的模式,恰似香港文化政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体制内部的逻辑紊乱。
热气球事件虽小,却刺中了香港管治的痛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问责机制形同虚设,形成一种“鬼脚式”管治模式——任何事情都难以追踪到真正的问责部门,而负责单位总能将责任推诿他处。这种现象在“中环热气球”项目上,表现得更为深刻和昂贵。
西九文化区——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文化愿景,如今却成为香港文艺界的财政黑洞。其赤字以亿计,而本地艺术家的拨款却年年递减,形成一种吊诡的对比:文化资源不断投入,本土艺术创作却未获相应支持。这种矛盾揭示了香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不是在发展“香港的文化”,而是在建造“位于香港的文化设施”。M+博物馆的建设与营运模式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其策展方向与内容选择与香港艺术脉络缺乏深度对话,更多是追求一种表面国际化,实则是将西方艺术叙事移植至香港场域。
从功能性角度审视,M+的建筑构造与内容规划缺乏真正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香港投入巨资,结果却是补贴非本地艺术,与培育本土文化创造力的初衷背道而驰。立法会当初批出216亿元公帑,原计划建设一定数量的场馆,包括一个可容纳万人的演艺厅及以文创为本的会展空间,现实却严重“货不对办”。如今西九文化区每年还需政府补贴7亿元,由一群被质疑缺乏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经验的策略团队运营,这种安排合理性何在?立法会又如何能够接受这种明显的价值错配?
西九文化区的管理问题同样令人忧虑。其组织架构比政府康文署更为臃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内部竟分设四五个部门,租务与节目管理分属不同体系,缺乏统一领导与清晰权责。这种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决策过程复杂化和不专业,最终影响文化产出的质量与连贯性。
M+最近的展览内容与质量缺乏吸引力,正反映出策展团队缺乏经验与深度。请来国际知名人士站台,并不能真正提升香港的文化国际地位——文化之都的声誉需建立在原创内容与深度对话上,而非名人效应与表面风光。
西九文化区要拨乱反正,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首先需要重新定义其定位:不应是又一个政府资助的康文署式文化机构,而应定位为企业化运营的文化单位,以收入创造为导向之一。万人演艺厅和展覧空间若能有效营运,确实能够创造可观的文化产业价值。同时,西九应当发展成为文化基建项目而非地产项目,思考如何吸引投资,例如通过发展商兴建住宅与文化设施结合的模式,实现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香港需要的是以香港文化本位为核心的文化国际化,而非以“西方”为核心的文化香港化。这意味着我们应当重视本土艺术家的专业培育,支持多元本地文化创作,让香港真正成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而非西方文化在东方的殖民地展示场。
当我们谈论中环海滨那个未能升起的热气球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香港的文化愿景与管治能力。西九文化区作为香港最大的文化项目,其成败关乎香港能否真正成为国际文化大都会。现在需要的不是另一个表面光鲜的文化符号,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与制度重构——只有这样,香港的文化热气球才能真正升起,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魂,翱翔于国际舞台。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