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伙|Dr BEAM的绿建之伙
黄锦星专栏(鸣谢苏鸿辉Frankie、钟志良Colin、杜琦森Alexander Main DUGGIE和杨燕玲Yvonne合撰)
今年《施政报告》提出支持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包括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香港合作平台,并支持香港专业组织如建筑环保评估协会(BEAM Society Ltd., BSL)等将“绿建环评”(BEAM Plus)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透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巩固香港在绿色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什么是BEAM?还有Dr BEAM?BEAM代表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建筑环保评估法)。而BSL在2019年12月11日诞生了吉祥物Dr BEAM。刚巧这天是联合国所订国际山岳日,旨在唤起气候关注,支持低碳永续,与Dr BEAM推动绿建的使命异曲同工。我乐见众多“绿建之伙”,来自建筑师、工程师、园境师、测量师等界别。
绿建核心价值的凝聚
回顾全球,评估建筑环保水平之综合方法始于1990年,我有缘以不同角色一直参与绿建之旅。1995年,香港多方合力下成立建筑环保评估指导委员会,并在1996年发布首系列的建筑环保评估法,名为HK-BEAM,领先亚洲。2002年,组织正名为建筑环保评估协会,壮大团队以完善和推广建筑环保评估工具,2009年联同建造业议会(CIC)、商界环保协会(BEC)及环保建筑专业议会(PGBC)成立“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并在 2010年开新篇章,发布升级工具名为“绿建环评”(BEAM Plus)。
而BSL现任主席苏鸿辉工料测量师Frankie,致力将环保理念融入采购、成本控制及合约管理中,期望以专业知识推动绿建。2012年,Frankie开始出任BSL董事,从此见证BSL由初期10多名成员发展至今60多人,“绿建环评”登记项目亦由约100宗增至超过2,600宗。此外,BSL推出了一系列评估工具,涵盖新建建筑 、既有建筑、室内建筑、社区等,覆盖建筑物生命周期各阶段,并开发应对数据中心和既有学校的评估工具。展望未来,BSL将持续优化现有工具,并推动“绿建环评”走向全球。Frankie的愿景是凝聚更多专业人士和持份者,让环保成为每个建筑项目的核心价值。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2000年代,钟志良工程师Colin参与香港湿地公园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成为职涯转捩点,让他深刻体会节能设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一种信念。Colin是现任BSL第一副主席,深信绿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更希望透过这个平台将多年专业经验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包括影响更多业主和建筑从业员理解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并推动更具智慧和韧性的建筑设计,应对气候挑战。作为BSL技术审查委员会前主席及“绿建环评”专家小组能源使用主任,他的职责是审核与优化评估标准,推动创新技术应用,同时协助业界提升建筑物能源效益,节能悭钱助减碳。Colin希望他的经历能启发更多年轻工程师加入绿建行列,携手同行令香港成为低碳城市典范。
城乡共生景观的珍视
1985年,杜琦森Sandy从苏格兰来港任职园境师,原计划只是两年工作旅行,但港人友善以及丰富多样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很快改变了他的想法。工作所需,他经常走访新界及离岛,因而爱上了香港的自然景观。这份热爱激发了他保护这片美景的心,并立志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促使他参与“绿建环评社区”的开发工作。园境师的专业知识对推动绿建不可或缺,他也因此从2014年出任BSL董事,亦是现任第二副主席。参与了景观规划设计40年,Sandy深刻体会到“移动基线”(Shifting Baseline)的学说——随著时间流逝,人们对环境原貌的基准认知渐变。Sandy 对新界的基线记忆是夕阳下闪闪发光、广阔无垠的稻田,然而新一代园境师只能凭想像领会。Sandy 渴望守护仅存的珍贵自然景观,并将生物多样性与美感融入城乡景观。
绿建从业人员的传承
杨燕玲建筑师Yvonne从2002年积极参与绿建专业认知,2012年加入HKGBC绿建认证委员会,2014年成为全新“绿建通才”(BEAM Affiliate)认可资格相关培训和考试计划的召集人。2010年“绿建专才”(BEAM Professional)培训和考试计划新出台,当年我领军,至2011年获“绿建专才”认可资格的专业人士突破1,500人,业界反应热烈。之后与“绿建专才”计划互补的,是Yvonne接力推的“绿建通才”,欢迎建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员和技术人员、室内设计从业员,或有意向专业资格领域迈进的应届毕业生参加,这些获认证的绿建从业员能支援绿建设计、施工和营运等。Yvonne相信绿建应是整个行业的共同使命,乐见 BSL培训能让更多人理解绿建的重要性。
根据《香港绿色建筑评级标准最新发展报告》(2024),已登记“绿建环评”的物业数量近9,000座,其中新建建筑近7,000座,既有建筑超过1,500座。首次获得“绿建环评”认证的绿建总数近4,500座,相比1996至2009年十余年共约600座之总数,升了约7.5倍。这些经评级的新建建筑项目预计全年减碳145万公吨,相当于种植6,300万棵树。向前看,面对气候变化引致极端天气恶化的严峻挑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危机,绿建是关键之一。期望政府、业界以至大众同行凝聚绿建行动,把握《香港气候行动蓝图》和《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等的更新版机遇,同时用于北都以至“一带一路”。
世界急速变化中,绿建从业者的持续进修和传承越见重要,BSL将在下个月23日(星期四)举办国际研讨会,主题为“迈向碳中和:实践ESG及可持续建筑环境”,旨在讨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包括绿色金融推进、数字转型、建筑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以及绿色评估工具和认证等问题,大家报名宜早,到时Dr BEAM会亮相!
作者黄锦星是前环境局局长,去年出版《迈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