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颕灏|垃圾征费继续暂缓:现实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撰文: 黄颕灏
出版:更新:

黄颕灏专栏

垃圾征费政策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一政策本应是解决香港堆填区危机的重要一步,但在推出前却因多重挑战而暂缓,至日前(9月23日)出文件表示现届政府不再推行。笔者认为这一决定反映了政府在经济、技术及社会支持三方面的考量,体现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实抉择。然而,政策“暂缓”并不意味“停止”,垃圾征费仍是香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平衡现实与长远目标,是香港需要面对的课题。

利益、技术、支持缺一不可

是否推行一项公共政策,需考虑三大核心因素:公共利益、技术可行性及公众支持。这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框架,强调政策需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具备实施条件,并能获得广泛支持。

垃圾征费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减废回收有助缓解堆填区饱和,符合环境及社会公益。然而技术上,垃圾分类及回收设施仍未完善,特别是“三无大厦”的执行挑战尚待解决。同时,近年来环球经济波动及香港饮食业结业潮等压力,使政策的推行面临更多现实困难。市民对政策支持度不足,对费用公平性及非法弃置的忧虑未被有效回应,也进一步削弱了政策落地的基础。

政府继续暂缓垃圾征费,显然有其现实考量。近年来,香港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经营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以饮食业为例,结业潮已成为常态,笔者作为中小企经营者,也深知现实压力的残酷,继续暂缓征费的决定或许是出于对行业困境的体谅,为中小企业争取一定的喘息空间。

回收基建和配套都是基础

政府在近年加大投入,推动现代化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为实现2035年的“零废堆填”目标奠定了基础。香港首个现代化废物焚化设施“i·PARK 1”将于年内落成,每日可处理3,000吨废物。规模更大的“i·PARK 2”计划于2030年左右落成,两座设施合计每日处理量可达9,000吨,几乎接近香港每日1万吨都市固体废物的总量。此外,政府大幅提升回收配套,例如将“绿在区区”的公共回收物收集点增加,并在几乎每栋公共屋邨设置厨余回收点,便利居民参与减废。

同时,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早前提出增设智能回收机的建议,利用自动化技术取代人手操作,进一步压低回收成本,提升效率。笔者注意到政府虽然透过智能化降低回收成本,但整体投入金额却大幅增加。根据当局发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回收率需达到55%,而现时仅为34%。因此这些基建与配套是回收体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当局必须坚持持续投入,保持政策发展的动能,并进一步提升回收率。

笔者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支持回收业界,放宽回收基金对回收业界的援助,因为没有“污染者自付”下的回收业界并不容易经营,因此当局政策需更大倾向回收业界,以务实支持回收业操作,去推动市民积极参与。

胶樽生产者责任制是起点

垃圾征费的核心理念是“污染者自付”,通过经济诱因促使市民减少废物。然而,这项政策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准备,更在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不仅由政府针对企业(G to B模式),还涉及政府向整个社会每一位市民(G to C模式)。

相比胶樽生产者责任制,垃圾征费的执行难度更高。胶樽政策针对特定行业,范围较窄,执行起来相对简单;而垃圾征费涉及全体市民,执行过程需要解决复杂的技术与监管问题。例如,三无大厦的垃圾管理如何有效执行?如何防止非法弃置垃圾?以及如何确保征费资金的透明使用?这些问题在政策推行前都需要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民青局近期提出的“联厦联管”计划,或许能为三无大厦的垃圾管理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成熟。笔者认为,政府选择先推行胶樽生产者责任制,是一项务实的策略,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政策案例,也为未来更广泛的垃圾征费累积经验。

寻找更能服众的解决方案

垃圾征费继续暂缓的另一大原因,是社会支持度的不足。根据多项调查,七至八成市民认为现阶段不适合推行垃圾征费,这反映了政策在社会共识上的缺失。

市民对垃圾征费的质疑主要集中于费用公平性、执行可行性及政策效益透明度。这些都是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垃圾征费作为一项面向全社会的政策,其技术和监管要求远高于针对企业的胶樽生产者责任制政策。因此,笔者期待来届政府能在政策设计与执行机制上提供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以赢得广泛支持。

垃圾征费的继续暂缓,从现届政府看是一项理性的选择,然而政策的暂缓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垃圾征费作为长远公共政策,仍是减废回收工作的关键一环。政府应在暂缓期间继续完善回收基建,推动技术创新,加强针对支援商界及低收入家庭的配套措施,并进一步提升政策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只要政府与市民共同努力,将现有的减废回收成果发挥到最大,香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日可待。

作者黄颕灏是元朗区议员,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内务及地区事务),环保公司董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