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哲宏|培根固本:香港爱国教育的教学省思
面对2025年新的一份《施政报告》,我觉得有必要重提一个我在本栏常谈的主题——爱国教育。不过,在切入教学核心之前,容我分享两点形塑我取态的个人反思。
首先,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把爱国教育比喻为“种树”,这个譬喻我深有同感。他说爱国教育不是短跑,而是缓慢而有节奏的栽培——像把幼苗养育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需要耐性、细心与远见的历程。其次,作为一位获委以推动此工作的巴基斯坦籍人士,我由衷感谢我们的总校长陈伟佳博士。他把此任务交予我,或源于中巴长久的友谊,亦基于他相信我的跨文化视角,能在推行国家安全教育、国民教育与基本法教育时,带来连锁式的推动力。
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一套深化全港爱国教育的整体策略。此项目以把国家认同与公民价值融入日常学习为核心。教育局将透过“心系家国”活动,把爱国教育植入课程;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学生大使”培训;并以体验式行程,让学生走进中国的建国历史。同时,政府会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更新价值观教育课程框架,并优化高中中国历史与历史科课程纲要。课室之外,亦会藉社区参与与文化推广巩固爱国教育。中国文化推广办将主导“中华文化节”与《中国通史》专题展等标志性项目,并建立博物馆与体验中心,展示国家成就。香港亦会与内地部门合作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青年走访具共产党历史主题的遗址。这些举措展现一种全方位路径:培养国家自豪感、维护国家主权,并使香港的教育生态与“一国两制”的原则相契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以“灌输”与“考试”为本的方式去培育学生的爱国价值。这样做会把国民教育贬为机械操练,欠缺情感共鸣与历史厚度。当学生为了评核而背诵资料,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塑造中国历程的复杂脉络与付出;更糟的是,他们或会对自身的国家认同变得冷漠,甚至抗拒。真正的爱国教育必须扎根于深思熟虑的教学法——邀请探究、促进反思、连结个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策划与实施这些学习经验。重点不是告诉学生该想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活动应具沉浸感、由学生主导、并建立在选择之上,让学习者透过博物馆参观、纪录片、角色扮演与社区参与等方式走进历史。当学生对学习有主权,他们便会自然内化价值。因此,爱国教育应是一段探索旅程——不是灌输。透过有意义的教学,我们不仅培育知情的公民,更培养对国家怀抱真切自豪与责任感的个体。
在我们学校,爱国教育不是按部就班的剧本,而是由学生能动性与审慎设计共同塑造的生命经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策划了一个为期两个月、以选择与投入为核心的校本项目。除全体师生一同参与升旗礼、聆听师生致辞外,其余活动均以自愿报名为主。与“有选择就会流于冷清”的假设相反,我们见证了澎湃的参与热情——有两项活动出现五倍超额报名。学生踊跃观看中国2025年胜利日阅兵直播,被高超音速导弹、隐形无人机与象征和平与韧性的八万只和平鸽所震撼。另一个亮点是参访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逾二百名申请者中我们只可挑选四十人。同时,我们在纪录片放映中加入爆谷,让学习氛围更亲切可亲。我们的旗舰项目,是在校园设立期间限定的迷你博物馆,展出战时文物与照片,由学生担任导赏员带领参观。这,便是真正的爱国教育——沉浸式、由学生主导、深植历史同理心。
总结而言,香港的爱国教育必须超越政策文本,成为一份教学承诺。《2025年施政报告》提供了坚实框架,但成败系于教育者如何把它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在我们学校,我们亲眼见到选择、创意与学生主体性,如何把抽象价值化作具体理解。从博物馆参访到阅兵观礼,每一项活动都成为编织国家认同的线索。当学生获得空间去探索、发问与连结,他们不只是学“历史”,而是“感受”历史。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像悉心栽树般耐心培育,深知今日所植之根,将形塑明日的公民。当爱国教育立基于同理与投入,它不仅是一课,更是一份传承。让我们持续种植、策展,并相信深思熟虑的教学所具有的转化力量。
作者利哲宏博士是九龙城区议员、直资学校副校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