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政府运用AI治理 要更灵活 也要更谨慎
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首次系统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治理效能,并设立“AI效能提升组”,标志着政府治理进入算法辅助的时代。文件中提到,AI将用于审核贸易单证、摘录上市公司财报、自动生成数据报表,甚至协助撰写公文回复市民查询,预计可节省三成的人力和时间。这些看似琐碎的行政环节,实际上是政府与市民每天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点。在这些环节使用AI,相当于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加装高速传送带,让政策信息更快、更准确地传达给市民。
不过,如果只是把AI当作“快速书写的秘书”,就浪费了它真正的潜力。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更深入地发挥AI的价值,帮助政府更好地“听”和“说”,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治理。
听清被忽略的情绪
说明被误解的内容
怎样“听”?报告中提到一个细节,1823热线已试用语音识别技术,自动将市民的口语诉求转为文字。以此为基础,未来可以将这些文字实时打上标签,纳入政府收集市民意见的“情绪分析系统”。利用AI识别来电者是焦虑的学生家长、愤怒的小商户,还是在大厦管理过程中感到困惑的住户,进而将相似的情绪归类,生成“市民情绪地图”,让政策制定部门更清晰地了解市民的真实感受。过去政府进行民意调查,往往流程固定:设计问题、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撰写报告,整个过程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等到报告完成,热点问题可能已经冷却。而利用AI“接听电话”,就像打开了对讲机,问题可以实时呈现,政策的回应也会更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那些在传统问卷中被忽略的“小众声音”,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被捕捉并转译,进入决策者的视野,更好避免沉默的螺旋效应。
怎样“说”?报告提出,政府将在“智方便”App中嵌入“AI助手”,帮助市民匹配适合的资助计划。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高级版的聊天机器人,但如果只是回答“我可以申请什么津贴”,就显得过于简单。让AI充当“政策解说员”可能更有意义:例如,将上千页的施政报告拆解成数百条“一分钟短视频”,用3D动画展示“简约公屋”项目,通过模拟流程让进出口商了解“绿色甲醇加注中心”的运作方式等,视频结尾可以设置“一键提问”功能,由AI负责将生硬的政策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将市民的后续问题反馈给相关官员。这样,施政报告就不再只是“发布一份PDF文件”,而是多种媒介形式共同参与演绎的剧集,市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定期落区直接交流
信任在于做得实在
然而,使用AI作为传声筒也存在一些伦理风险,政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格外谨慎。首先是算法偏见问题。如果训练数据主要来自年轻网民,AI生成的视频可能会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无形中排除不常上网的老年人,加大数字鸿沟。解决方法是加强数据多样性:主动到公共屋邨、养老院等地方收集长者常用词汇,让AI模型也能理解他们的语言环境,避免技术越智能,反而越不公平。其次,是情绪操纵的风险。如果AI发现带有愤怒情绪的标题点击率更高,可能会自动将政策包装成对立叙事,加剧社会矛盾。政府需要为AI制定“内容准则”:任何自动生成的内容都必须经过情绪极端化检测。第三,是责任归属问题。如果AI助手错误回答资助条件,导致市民白跑一趟,责任应由谁承担?报告提出“部门首长责任制”,同样适用于AI:每一段由AI生成的回答都应标明“负责公务员”,避免出现“机器出错,无人负责”的情况。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警惕过度追求效率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当AI能够完美解说政策时,官员是否还愿意走出办公室,到街市与摊贩“吹水”?因此,政府需要有意识地保留一些“低效率”的沟通方式,确保官员定期到社区与市民直接交流。AI再精准,也只是一个工具,无法替代“走到面前”的真诚互动。
最后,要记住,“语言”背后是“信任”。真正的沟通,不是靠AI“说得更好听”,而是要靠政策“做得更实在”。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挽回民心。总之,政府使用AI与市民沟通,不是要把机器推到前台当明星,而是要将它作为后台的“助听器”和“扩音器”:先听清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再说明那些被误解的内容;把握好灵活运用和谨慎判断之间的尺度,既要避免“技术自负”,也要防止“道德恐慌”。这样,《施政报告》中所描绘的智能蓝图,才有可能转化为市民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生活实绩。
作者江玉欢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议员、执业律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