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谁的尺,量什么?——大学的排名迷思与教育本真
走进香港教育大学的校园,玻璃窗折射着依靠英国式国际化的“野心”,宣传册上印着耀眼的全球排名。在这座以培育教师为使命的高等学府里,空气中飘散着一种奇特的焦虑——一种被异域的尺规不断丈量、被远方的标准反复评判的焦虑。英国主导的国际教育排名,如同教育界的“米芝莲指南”,正以英文论文精致的量化指标,将百年树人的教育大业,简化为一份可供消费的星级菜单。
这套排名体系,本质上是将教育异化为商品。它服务的并非教育本身,而是那些对教育缺乏深度理解、却急需“消费指南”的普罗大众。如同美食指南无法衡量一顿家常饭菜中蕴含的情感与记忆,这些国际排名又如何能评估一所师范大学对本土社会的文化贡献?香港教育大学若沉迷于这场游戏,便如同放弃厨师的本心,转而追逐米芝莲的星星——最终或许能获得几颗星章,却可能遗忘了为什么要下厨,为谁而烹饪。
香港教育的核心困境,在于语言文化的自我殖民。回归二十余载,英文仍是教育体系中无可撼动的霸主,中文教学被边缘至角落。这种语言生态的扭曲,直接导致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疏离与抗拒。讽刺的是,作为培育教师的摇篮,教育大学非但未能纠正这种倾斜,反而通过追逐英式排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依附。港英殖民时期尚有中文大学的坚守,将中文国际化视为己任;而今在“国际化”的华丽外衣下,中文教育反而节节败退。教育大学本应是文化自主的堡垒,如今却成了文化失语的象征。
更令人忧虑的是,香港教育资源的配置已完全沦为房地产经济的附庸。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吝啬,对大专教育却慷慨解囊,因为后者能吸引“人才”——实则是吸引那些能推高楼价的消费阶层。整个教育体系越来越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盛宴:追求名牌、崇拜排名、追逐高分,唯独缺少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大学理应是这场狂潮中的定锚,如今却随波逐流,开设各种与师资培育无关的课程,从文创到创科,五花八门,唯独缺失了对基础教育师资的深耕。
香港要发展创科,却连基础科学教育的师资培训都薄弱不堪;要推动文创,艺术教育师资却严重不足。这种本末倒置的“产学研”模式,只剩下了“产”——生产论文、生产排名、生产学费收入,而“学”与“研”则沦为点缀。教育大学的教授们被迫在国际期刊上大量发表论文,如同教育界的“外卖厨师”,忙于制作符合西方口味的“学术快餐”,却无暇为香港的教育厨房熬制一锅滋养本土的文化高汤。
漫步在香港各大学校园,你不难发现一种奇特的空洞感。这些斥巨资建造的学府,拥有世界级建筑费的硬体设施,却难觅一座让人沉静思考的图书馆。学术气息被功利主义稀释,校园变成教育商场,师生成为排名游戏中的齿轮。这种异化到了什么程度?连培育教师的圣地,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需要透过英伦的镜子来确认自己的容貌。
瑞士、德国、西班牙的许多优秀大学早已退出这种排名游戏,因为他们深知教育的多元性无法被单一标准量化。香港的大学体系确实需要分工——香港大学、科技大学参与国际排名或有必要,但教育大学的使命截然不同。它的成功不应体现在国际期刊的发表数量上,而应体现在香港中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中,体现在下一代的文化自信里。
教育大学的校园设计本身就在诉说一个吊诡的故事:那些追求国际排名的建筑,往往充满了玻璃与冷气的冷峻,却少了书卷与人文的温润。教育的本真在于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培育人格,这些价值如何用英国人设计的指标来衡量?当我们用别人的尺来量自己的身子,量出来的永远是扭曲的影像。
香港政府和香港教育局对大学的评核机制,强化了这种单一价值观。过度依赖英美排名制度,缺乏对在地使命的考量,导致所有大学朝着同一个模式倾斜。教育大学若继续这场游戏,不仅自失立场,更将进一步拖垮香港的基础教育品质——因为最该关注本土教育的人,却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认可。
教育大学应当勇敢转身,拒绝这套殖民品味的延续。它的使命不是在全球排名中争得一席之地,而是为香港建构自主、自立、自信的教育体系。它应当深耕师资培育,研究中文教学法,发展适合本土的文化课程,成为香港教育的精神灯塔。
这不是反对国际交流,中文和中国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潮流,主张中文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建构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才是真正软实力的建立。如同一个家的厨房,可以借鉴各国料理技法,但终究要做出让家人暖心的饭菜。教育大学的厨房,该为香港的孩子烹调怎样的文化食粮?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该由伦敦的教育米芝莲评审决定,而应由香港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来见证。
当香港教育大学不再焦虑地望向西方排名,而是踏实地凝视香港的教育现场,它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灵魂。那灵魂不在国际期刊的论文里,而在幼稚园老师讲故事的微笑中,在小学教师板书的粉笔灰里,在中学老师启发思考的眼神中。这些价值,任何排名都无法量化,却是教育最珍贵的本真。
归根结底,教育大学需要的不是一把更精致的英制尺规,而是找回自己衡量教育价度的座标系。在那个座标里,文化的根、语言的魂、教师的心,才是最终的度量衡。香港教育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何时能勇敢地说:我们的教育,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