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从荷李活道甩漆栏杆 看地区行政改革之急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胡恩威专栏|奇妙的揭发者

一条荷李活道,折射出香港地区行政管理的碎片化与改革困境。荷李活道,这条贯穿中环与上环的古老街道,既是香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下特区地区行政管理困境的缩影。在这里,游客们穿梭于古玩店与艺术廊之间,却未必注意到剥落的栏杆油漆、凹凸不平的行人路面、日渐式微的摩罗庙街二手市集。

超级规模有限效能

荷李活道日常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形成了一种奇特而低效的行政管理模式。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是香港政府中人数第三多的部门,拥有11,400名员工。这一数字仅次于警务处和消防处,构成一个庞大的行政体系。

食环署2024/25年度的财政拨款高达112.6亿港元,预算分配中,“环境卫生及有关服务”占69亿元,“街市及小贩管理”占25.1亿元。

与庞大预算形成对比的是,荷李活道这样的街道上市政管理却显得力不从心。从垃圾收集、小贩管理到街道清洁,多个部门职责交叉,缺乏统一协调。

碎片管理多头治理

走在荷李活道上,市民看到的每一个元素几乎都由不同部门管理:交通灯和路标属于运输署,道路维护归路政署,树木则由路政署、食环署和康文署分别管理。

这种职能交叉的管理模式导致问题处理效率低下。一条简单的人行道修补,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耗时数月,甚至数年。以荷李活道周边的小贩管理为例,食环署负责小贩牌照签发与巡查,但现在的小贩管理队工作却是“只管不理”,令小贩消失。香港应该重新发放小贩牌照,让香港人发挥创意,制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官僚化的程序进一步加剧了问题。食环署在处理食物业处所牌照和酒牌的申请过程较长,2022年签发新食物牌照的平均处理时间介乎138至217个工作天。

停牌新牌市集没落

荷李活道与摩罗庙街一带原本是香港著名的二手市集区,如今正逐渐式微,部分原因在于政府未能因应地区特色制定灵活的发牌政策。

香港的市集政策很久没有检讨,立法会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事务委员会最近一次进行小贩发牌政策检讨还要追溯到2008年。

这种僵化的管理思维,正扼杀香港街头文化的生命力。许多大城市都有二手古物市集,伦敦的考文特花园、东京下北泽都是二手店的集中地。

相比之下,香港缺乏系统性的市集发展政策。十八区各有不同的特色,政府应该做整全的研究规划,并重启小贩发牌制度,因地制宜,创造各区不同特色的市集。

垃圾处理臭气熏天

清晨6:30的荷李活道,常常因为垃圾收集问题而臭气熏天。这反映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不足。

食环署管理全港3,394个垃圾站及901个乡村式临时垃圾收集站,平均每日收集5,824公吨垃圾。但垃圾收集点的分布与清洁质量,直接影响了街道的卫生状况。

香港的垃圾弃置量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吨逐步减至2024年平均每日10,510公吨。但要解决街头垃圾问题,仍需更多针对性的措施。

食环署在岁晚清洁大行动中展现的能力,说明若有充分资源和明确目标,该署是可以有效工作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短期行动的效能转化为日常服务的常态。

地区行政改革路径

面对荷李活道反映出的种种问题,新一届立法会和政府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地区行政:

打破部门壁垒,设立综合管理机制:可以借鉴“联厦联管”试验计划的思路,将相关部门的职能在一定区域内整合,避免多头管理。

下放权力,培养地区管治人才:目前的地区行政管理由政务主任负责,规格不够,应当将更多政府部门拨归地区处理,训练管治人才。

改革发牌制度,激发社区经济活力:重启小贩发牌,放宽娱乐牌照限制,如容许食肆内有现场音乐表演或栋笃笑演出,加强餐饮体验,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刺激夜间经济活动。

善用市场力量,推动绿色经济:食环署应订立政策协助本地废物回收业发展,将垃圾站改造成回收平台,促进循环经济。

荷李活道附近中环至半山行人电梯依然运行,但表面污渍斑斑,结构生锈。这条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电梯,本该是城市的骄傲,如今却像是香港地区行政困境的隐喻——功能尚存,却缺乏美感与活力。

新一届立法会即将产生,是时候重新思考一条街道、一个社区的管理哲学了。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