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广深登创新世一 香港要找到自己角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自2017年起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II),当中的“创新集群排行榜”透过数据找出发明家、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高度聚集的热点地区。今年的最新排名周一(9月1日)在香港科学园揭晓,“深圳—香港—广州”首次登顶。
“深圳—香港—广州”在过去五年一直屈居全球第二,今年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新集群。以往的评核标准基于透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以及科学论文发表量。在前者,日本的“东京—横滨”集群拥有全球最高的专利申请份额(10.3%),而“深圳—香港—广州”(9.0%)和韩国首尔(5.4%)紧随其后;在科学出版物方面,北京以占全球4.0%的份额遥遥领先,其次是“上海—苏州”(2.5%)和“深圳—香港—广州”(2.4%)。
不过创新集群的竞争现在已不只是科研和技术的较量,更是资本与商业化能力的综合比拼,所以今年首次新增风险资本(VC)交易量,衡量接受风险投资公司的地点。“圣荷西—旧金山”以6.9%的全球份额处于领先地位,伦敦和印度的班加罗尔因为金融和初创生态活跃,分别从第21位跃升至第8位,以及从第56位跃升至第21位,而“深圳—香港—广州”更加跃升全球第一。
总量计算排榜首 创新强度逊英美
以每百万居民计算,“深圳—香港—广州”在过去五年间产出了2292件PCT专利申请、3775篇科学文章,并完成了135宗风险投资交易。专利主要集中在数位通讯(26%)和电脑科技(19%),龙头企业为华为、OPPO和中兴;学术出版主要集中在化学(17%)和工程学(16%),领先机构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虽然两者都未必主要是香港贡献,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引导资金支持方面作用不小。正如特区政府指出,本港拓宽筹融资和上市的路径,便利更多优质企业来港融资及拓展业务;亦通过设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展“耐心资本”,引导市场资金投小、投早、投长期、投硬科技。世界百强创新集群的发布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承办,并在香港科学园举行,本身也突显了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创科界的桥梁和平台作用。
虽然风险投资是我们登顶的关键,但其全球份额(2.99%)仍低于“圣荷西—旧金山”(6.9%)、纽约市(4.8%)和伦敦(4.4%),反映英美在吸引全球风险资本方面仍然占优。另外,“深圳—香港—广州”是以总量计算位列榜首,但在考虑到人口规模之后,“创新强度”则排第45位。相比之下,美国的“圣荷西—旧金山”和英国剑桥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显示其人均创新产出效率更高。
香港有没有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
创新强度的排名显示,我们不能只追求总量。香港拥有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人才,可以利用优势专注于推动更高价值的科技创新,产生高影响力研究,从而拉高整个集群的人均创新效率。为推动创科事业,政府表示将继续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区域创科事业发展。须知道“深圳—香港—广州”排名前三的专利申请者和学术发表机构,都是深圳和广州的单位。这一方面体现了大湾区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也意味香港的角色主要是金融、资本方面。我们能否在特定科技领域(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孕育出香港的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
另外,“深圳—香港—广州”的三份之二学术文章是与外部合作完成,但只有3%的专利申请是与集群外的发明人合作,反映国际研究并未有效地转化为商业合作。香港拥有独特的国际地位和网络,正好鼓励本地大学和企业与海外(尤其是欧美)的合作伙伴联合研发,并直接导向共同申请国际专利。“深圳—香港—广州”不只在学术上,更在商业IP布局上也应该更开放,与国际市场深度接轨。
正如香港政府所说,创新集群排名反映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肯定。要为国家的科技强国建设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大概是一个重要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