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环海滨一再闹出笑话
“香港国际热气球节”,乍听之下好不威风。主办单位盛事(亚洲)有限公司营运总监陈佩君曾经指出,大湾区未有同类型的国际热气球节,这次活动可以展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魅力,吸引周边旅客。结果?热气球只可远观而不可登上,市民凭票入场买的原来只是一肚子牢骚。
这次活动放置了多只大型热气球,其中两只更会提供载人服务,定点升至10至20米空中,让参加者感受数分钟的空中漫步,俯瞰维港景色。虽说主办单位早已明言,热气球载人升空视乎天气条件及政府审批,但市民以大约600元购票入场,毫无疑问就是为了乘坐热气球升空。更何况直至活动周四(9月4日)开始前,主办单位也未曾透露他们未获当局批准载人升空,谁知期望会已然落空?
“呢单嘢唔系我跟开” 中环海滨只为收租?
政府第一时间撇清关系,强调“友邦香港国际热气球节是一项商业活动,而非政府主办、协办或资助的活动”,通俗的说法就是“呢单嘢唔系我跟开”。社会当然知道中环海滨活动空间一直由政府外判管理,去年“中环夏志”的“充气奇迹”展览引起争议,市民记忆犹新,政府自认为不宜过度规管,让承租人有发挥创意空间。
中环海滨活动多年以来一直由Central Venue Management(CVM)承租管理,每个月向政府缴交大约100万元租金,继而再对外招租举办活动。这次的国际热气球节由盛事(亚洲)有限公司举办,声称投资额高达3000万元,收取数百元入场费可以说是必然。即使两只热气球在四天展期内百分百运作,带来收入也不过一、二百万元,主办方为了收支平衡,不可能不扭尽六壬。即使到展期前夕仍未获批载人升空,也可能会心存侥幸,希望避免开幕即停摆的商业灾难。
政府将中环海滨外判了出去,大概认为事不关己;CVM作为二房东,场地批了给主办单位,租金回报已经确定,主办方的热气球是多是少、用来打卡抑或升空,基本上也不影响他们的收入。中环海滨活动空间,坐拥维港景色的核心地段,作为香港成为盛事之都的宝贵资产,就是这样沦为一盘收租生意。由充气展品到热气球争议,事出必然有因——而且相信不会是最后。
超越二房东模式 各地海滨可参考
事关CVM的租将即将在明年6月届满,政府提出重新招标。新的招标方案将固定租期由三年延长至五年,技术与价格评分比重为七对三,重视承租人吸引游客的能力。但沿用这种招标模式,并未改变中环海滨的短租本质,承租人很可能依然是个二房东,追求分租出去最大化利润以带来回报。
相比之下,伦敦南岸由慈善机构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营运,向英格兰艺术委员会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不是为商业机构创造利润,而更要考虑公共利益;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滨地带由法定机构集中管理,涵盖日常管理、商业运作以至文化遗产保护,并会主动进行市场研究,以确保其商业组合能同时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需求。
即使内望香港,西九文化区也是采取法定机构模式,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进行长远和综合的文化规划,将海滨空间无缝融入博物馆、公园和表演场地,由爵士音乐节到东京咖啡节,不见任何争议;尖沙咀星光大道以非牟利模式管理,去年以象征式收费批予新世界旗下社企管理十五年,并且规定收入全数再投资,确保其最终目标是服务公众。
由此可见,即使政府不想直接参与,希望可以善用市场力量,中环海滨的管理模式仍然不只外判一途。中环海滨活动空间占地逾3.6万平方米,地点极为中心,而且饱览维港景色,是巩固香港作为盛事之都的重要资产。由Clockenflap音乐节、Art Central艺术展到S2O泼水音乐节,这片土地的吸引力和潜力毋庸置疑。但若不想再闹出笑话,我们应该从根本检讨目前的管理模式,以长期规划、公共使命为本。中环海滨需要来来去去的短期租客,抑或是以此为家、有系统地管理的主人,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