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排名跃升 香港还需努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排名从第九位跃升至全球第四,更超越了长久以来的竞争对手新加坡,荣登亚洲榜首。排名值得肯定,政府“抢人才”政策无疑积极。
IMD的人才排名由三大核心因素、共三十多项具体指标构成。这三大因素分别是:评估本土人才培育的“投资与发展”、衡量吸引与留住人才能力的“吸引力”,以及检视人才库技能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准备度”。
香港排名跃升至全球第四,细究其分项表现可谓优劣分明。我们最强的支柱是“准备度”,高踞全球第三。这反映了香港的人才库质素极高,能随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背后有著强大的数据支撑:在“PISA教育评估”中排名第六,大学的“科学领域毕业生”比例更是全球第一,“金融技能”人才储备位列第三,而高阶主管的国际经验和能力也稳居前十。
在“投资与发展”方面,香港位列第十二。而在过去被视为最大软肋的“吸引力”方面,排名从去年的第二十八位显著提升至今年的第二十位,相信是人才入境计划的直接成果。然而“吸引力”如果单靠入境政策,长远能否可持续?
新加坡“吸引力”远胜香港
对比排名跌至第七位的新加坡,在“准备度”上依然位列全球第二,比香港还要占优。其“吸引力”高踞第九,远胜于香港的第二十位,显示其在打造国际化生活与工作环境、吸引全球人才汇聚方面,依然拥有更强的品牌效应。只是在“投资与发展”方面排第三十位,被我们远远抛离,才会位置此消彼长。对比可见,新加坡的“吸引力”不只是靠入境政策,而是利用其全球网络和城市品牌引凤来栖。其深厚根基可以说正是我们的目标。
香港的人才排名荣登世界第四,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周文港认为有赖于政府“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包括“高才通”、新版“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等措施卓有成效。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水志伟则引用“高才通”A类人才近八成的续签率,印证人才政策确实能留住高端人才。特区政府更明确表示,“证明特区政府在教育、创新科技及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对路向和收到成效”。
生活成本“赶客” 教育支出偏低
人才计划诚然在短期内扭转了人才流失的势头,五所世界百强大学、“深圳—香港—广州”创科集群亦是香港人才“准备度”高企的原因。然而,报告同样显示了我们的“生活成本指数”排名全球第六十六位,几乎敬陪末席。香港以全球第五的管理层高薪吸引专才,但对于更广泛的专业人士、年轻人才及其家庭而言,这座城市的居住、教育、日常开支沉重,必然是蚕食“吸引力”的致命伤。高昂的生活成本恐怕会促使人才将香港视为“酒店”而非“家园”。
再者,我们的“公共教育总支出”占GDP比例仅排名第四十九位,这意味我们的教育体系相对投入不足,即使高效,也是在依赖前线教育工作者“燃烧自己”。政府发言人强调“持续坚定投资教育”,但数据显示我们的投入力度与全球先进经济体相比仍有差距,成果是否可以长远持续,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抢人才”转向“建家园”
报告令人担忧的一个指标是香港的“劳动力增长”排名全球第六十二位,呈现-0.39%的负增长。这意味即使我们费尽心力从全球“抢人才”,我们自身的劳动力基础却在萎缩。人才输入计划与其说是锦上添花,倒不如说是填补本港劳动力缺口的无奈之举。这种被动的局面使香港的经济发展极度依赖外部人才,长远来看有其风险。
这份IMD报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长处与短处。从战略高度审视,我们的政策重心应该从单纯的“抢人才”,转向更宏大的“建家园”。如何有效控制生活成本,让人才不仅来得起,更能住得下、留得住?如何将公共资源更精准地投放到教育和科研领域,巩固并发展我们的核心优势?如何制定一套全面的人口政策,扭转劳动力萎缩的趋势,实现内外人才的良性互动和融合?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群手持香港身份证的“过客”,而是吸引和培养一群以香港为家、愿意与这座城市共担风雨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