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愈来愈年轻 香港不能“未老先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的国庆日(10月1日),回望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史,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会不自豪——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拥有着全部工业门类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以自信昂扬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有着一种勇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勇于寻求突破的自我改革精神,年近“八旬”的国家显得朝气蓬勃,不仅能够与时俱进,而且可以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全球发展变局。然而,当我们将视线拉回香港特区,难免产生一种反差感,因为一群上了年纪的传统精英,以及那个港英遗留的官僚体系,正陷入了一种“停在过去”的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选委界马逢国等资深建制派议员宣布不再竞逐连任,引发政圈讨论其余10名“七旬一代”会否相继退位让贤。不过,真正决定他们去留的,或许不是生理年龄的“老化”,而是从政思维和治理意识的“过时”。香港的传统精英,不管是行政机关还是立法机构的,不论是来自政界还是商界的,他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多是在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中所铸就的。那个时代,有其特定的政治对立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优越心理。而他们在那套旧秩序中如鱼得水,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管治技巧。

然而,新时代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刷着那套旧秩序的根基。政治上,“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使得昔日那套以对抗为核心的议会生态荡然无存;经济上,“新质生产力”的冲击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正深刻地挑战着香港的传统优势和发展惯性;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也要求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不断自我改进,更加公平正义。旧地图自然无法指引新航程,但不少精英却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有些人,在少了“反对派”之后,就变成了彻底的“应声虫”,对如何解决自由市场机制的失调、财富分配结构的失衡、市民生活品质的下降和社会集体焦虑的累积等老问题束手无策。还有些人,选择退守与观望,口号喊得响亮,行动却很畏缩,害怕改革触动既有利益的格局,动摇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石。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吊诡的现象:当国家以宏大的视野,清晰地擘画着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路径时,香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犹豫和争论。

为什么“年近八旬”的国家,显得比“正值壮年”的香港特区,还要年轻、更富活力?

因为国家勇于直面问题,香港却习于绕过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从未回避过自身的深层次矛盾,从国企改革的“下岗潮”阵痛,到“壮士断腕式”的反腐斗争和环境治理,无一不体现出向死而生的巨大魄力。反观香港,单单以房屋问题为例,面对全世界失控的楼价炒卖难题、面对“有人无屋住,有屋无人住”的发达城市哀歌,那些管治精英依然坚持那套以置业为主导的房屋政策,有意抑制公营房屋供应,长期让地产商家予取予求,导致越来越多人无法拥有安身之所,如今甚至出现要“够穷”才能不被“迫迁”的公屋悲剧。他们的选择很明确,任何可能动摇土地利益格局、挑战既有规划思维的大胆方案,都会轻易地在无休止的“利益拉扯”和“程序迷宫”中被消磨殆尽。

因为国家勇于修正错误,香港却囿于路径依赖。 国家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方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每一次路线调整,都是一次痛苦而深刻的自我扬弃,需要大胆破除旧有思想、放弃旧有方法、改变旧有路线;也正是这种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才让国家始终保持活力,得以摆脱一个又一个困境,抓住一个又一个历史机遇。而香港呢?面对第三次社会大转型,却表现出极为固化的思维定式和永不认错的防御心态——每一次出了问题,官僚体系就会搬出所谓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却无法识别有关工具早就不合时宜,更不愿意承认他们引以为傲的“程序正义”已经沦为“成果不公”。正是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使得从“主要官员问责制”到“部门首长责任制”都形同虚设。

因为国家勇于寻求突破,香港却安于坐吃山空。 面对“科技封锁”,国家仍能凭借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并且在5G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面对“去全球化”,国家先是提出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后又陆续提出多项公共产品,坚持国际秩序公平正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然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力量。至于香港一些传统精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反复强调香港在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对如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总是缺乏足够的想像力与行动力,甚至坚持政府不能干预市场运作的自由放任经济,迟迟不愿规划产业政策,导致香港落后多少创新竞赛,直到现届政府上场之后、在中央治港体系的建言之下,才有了明显的积极的转向。

可以说,若是敢于革新、拥抱未来、不断学习,那么无论年龄多大,都是年轻气盛的;反之,那些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沉溺过去的,即便年华正好,也已是暮气沉沉了。特首李家超上任以来,确实非常努力带领治港阶层提高治理能力、改善治理效能。接下来,他能否领导传统精英和官僚体系勇敢改革、破旧迎新,将是香港可否浴火重生、焕发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