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署买冒牌水|暂缓授勋陈嘉信 重建威信第一步
特区政府日前(11月15日)在礼宾府举行授勋仪式,但最受瞩目的是,政府发言人早前公布,原本获颁银紫荆星章、但因采购樽装饮用水事件而正在接受纪律调查的物流署前署长陈嘉信,没有获邀出席典礼。这一决定看似微不足道,却展现了一种久违的治理自觉——既是对授勋制度公信力不断透支的“拨乱反正”,更是特首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之后的“坐言起行”。这是特区政府重建治理权威和公众信任的重要一步,但绝不应止于这一步。
“授勋嘉奖”本可凝聚归属感
世界各地政府都会透过嘉许方式,表扬对社会不同范畴有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人士;而人们也普遍相信,授勋制度有助建立社会典范、增加市民归属。然而,谈及特区政府的“授勋及嘉奖制度”,相信部分市民或会产生不太正面的观感,质疑有关制度已从“表彰贡献”转向“政治酬庸”;尤其是2015年爆发“食水含铅”事件过后的授勋争议,更令有关公信力严重受挫,因为当局不但没有“处罚失职”,甚至透过授勋“奖励失职”。
当时,政府委托的独立调查委员会报告明确批评水务署、房委会、承建商等集体失职,不但未能防范违规焊料,甚至轮流推卸责任;然而,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竟以“制度缺失”为由,直指“没有官员需要承担个人责任”。及后,被独立调查委员会批评“专业不足”的涉事水务署署长林天星,于2017年获颁银紫荆星章;而被立法会政府帐目委员会报告批评“难辞其咎”的时任房屋署署长应耀康,更于2018年获颁金紫荆星章。
“铅水事件”重创勋衔公信力
根据授勋制度,特区政府各政策局和部门、非政府机构,以及公众人士,均可参与授勋人选提名,而提名先会交由“授勋及非官守太平绅士遴选委员会”审议,最后再由行政长官批准。林天星和应耀康的授勋,正是由当初极力维护他们,后来成为特首、自诩“官到无求胆自大”的林郑月娥所作出和颁授的。政府公报的授勋理由更加讽刺:表彰林天星“提升香港的食水安全,贡献甚丰”;赞扬应耀康“一直秉持诚信,克尽厥职”。
事件引发公众哗然。林郑月娥政府所为,不但导致“勋衔贬值”,而且赤裸裸地利用最为庄严的荣誉工具,推翻最有威信的独立调查,对整个香港的授勋制度和问责制度造成巨大打击——因为它向全体公务员传递了一个灾难性的信号:只要你忠于公务员体制,即使失职,体制仍会为你提供“保护”,甚至将你的“失职”包装成“贡献”、为你“平反”。
本应可以凝聚社会归属感的授勋制度,却成了重挫政府公信力的酬庸工具,绝对不利整个治港群体的治理权威。2019年4月,香港青年协会青年创研库发表的“管治与政制”专题研究系列报告《优化香港特别行政区授勋及嘉奖制度》指出,近八成市民认为“具公信力”的授勋制度能“增加他们对特区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有一成市民认为“引来政治回馈揣测”的嘉许安排会对有关制度造成最大损害。报告建议,特区政府需要关注普罗大众对于授勋人士的观感,并且借此争取最大支持、建立社会认同,而非制造社会矛盾。
“暂缓授勋”展现久违自觉心
六年过去,特区政府已经换届,但每每公布授勋名单,总会引发一些围绕“官本位”和“自己人”的联想、疑虑和猜测,持续侵蚀特首李家超期望改善的公众信任和治理效能。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物流署被揭发没有严格执行采购程序而花费半亿公帑购买冒牌樽装水,导致原本引以为傲的招标审批制度陷入空前的信用破产危机。然而,正在外界担心特区政府又会按照惯例进行连串调查、再以“制度缺失”为由为失职公务员开脱之际,当局作出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决定——表明由于政府正就物流署事件进行涉及多名前线、中层和高层人员的纪律调查,而在未有调查结果之前,陈嘉信不会出席勋衔颁授仪式。
2015年“铅水事件”的授勋安排,无疑让市民对管治阶层产生“无视问责”和“颠倒黑白”的负面观感;但今年的“冒牌水事件”,从邀请审计署审查招标过程,到成立小组审视采购机制,再到针对“人为疏漏”进行纪律调查,并且由此暂缓陈嘉信的勋衔,都在向社会展现久违了的“秉公处理”和“治理自觉”——既维护授勋制度的尊严,用实际行动撕掉“奖励失职”的标签,又树立问责制度的威信,让市民看到特首整饬官场的决心。
“自我革命”扫除官僚大阻力
公务员团队当中,难免有声音为陈嘉信“叫屈”;据闻更有高级官员直指,陈嘉信原定今年5月退休,但因政府尚未安排继任人选,只好“挨义气”再做一会儿,岂料“唔好彩”摊上大事儿。然而,政府此举并非等同判定“陈嘉信有问题”,而是重塑“程序正义”,等待纪律调查之后再作处理。因此,作为部门首长的陈嘉信是否受了委屈,目前仍然言之尚早;而他延迟退休期间若是没有领取介乎27.3万元至28.1万元港币的月薪,倒也可以称得上是“挨义气”;不过,如果有公务员至今仍然认为这只是陈嘉信的“运气好坏”,而看不到事件所暴露的“制度性疏漏”和“官僚性怠惰”,那么这种“系统性麻木”就尤其值得整个体系提高警惕和深刻反省了,否则恐将成为李家超推进治理改革的最大阻力。
暂缓为陈嘉信颁授勋衔,是特区政府重建治理权威和公众信任的重要一步,但绝不应止于这一步。市民所期待的,是行政长官继续坐言起行,坚定不移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重构一个真正“赏罚分明”而非“官官相卫”的管理机制、重建一种真正“自我革命”而非“得过且过”的官僚文化、重塑一支真正“以民为本”而非“打一份工”的治港团队。
唯有如此,香港才能防止宝贵公帑的浪费,才能避免无辜人命的牺牲,才能减少诸多无谓的折腾,才能消除普罗大众的不安。当大家看到一个敢于担当、勇于革新、诚于问责的管治团队,自然就会回馈更多的善意、理解和支持,也更愿意同心协力推动香港由治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