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五级火|向逝者致哀 护生者尊严 望众志成城 援灾后重建

撰文: 01主笔室
出版:更新:

大埔宏福苑昨日(11月26日)有棚架起火迅速升至五级火警,波及整个屋苑中的7座大厦,影响2,000户居民,截至今早7时已经夺去44人性命,超过270人失联。这场五级火灾,以巨大的创伤和规模,检视着全社会的担当和动员。我们向遇难居民和殉职消防员致哀,我们也向参与救灾、救治和援助工作的各界人士致敬。我们必须众志成城,为流离失所者提供最需要的支援,共同守护他们的尊严。

在悲剧面前,我们看到应有的专业与温情。政党整团叫停立法会选举宣传活动,政府也果断暂停官方选举论坛。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言,当局目前首要工作就是处理这宗大型灾难事件。将所有注意力与资源集中到救援与善后,是这座城市在基本人道底线上的正确优先次序。

国家主席习近平也第一时间表达哀悼和关切,并且要求中央港澳办和香港中联办支持特区政府全力以赴扑灭火灾,想方设法做好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善后安抚等工作,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提供必要援助,和香港一起努力把火灾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2,000户家庭,一夜之间失去所有。我们必须众志成城,为流离失所者提供最需要的支援,共同守护他们的尊严。

我们对在火场奋战的超过1,200名消防及救护人员,以及不幸殉职的同僚表达最深沉的敬意。行政长官迅速召开跨部门紧急会议,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消防处调派了大量资源进行扑救;警方动员逾千名警务人员协调疏散救援;医管局启动重大事故控制中心,协调九间医院应对伤者;大埔民政事务处则开放八个临时庇护中心供有需要居民暂住;房屋局也准备好逾2,000个单位及床位的中转屋何临时收容中心,供受灾居民入住;社会福利署安排了社工和支援人员到救援站及庇护中心,提供包括情绪在内的支援。

社会各界也迅速伸出援手。大埔全区19队关爱队已经出动。香港红十字会启动紧急应变机制,提供物资支援、急救服务、情绪辅导。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开放乌溪沙青年新村宣布,提供900个临时宿位予有需要的市民。乐善堂宣布,启动“乐善关怀基金”向受影响并有经济困难之灾民,予以每户3000元经济援助。民政处也承诺,协调各类慈善基金。更令人欣慰的是,不少热心市民自发捐赠樽装水、饼干、面包和衣物等物资,并且组成人链传递。但香港心理学会提醒,反复接触灾难画面可能引发二次心理创伤,特别是对灾难幸存者、目击者及曾历创伤的市民,应该适度接触相关新闻报道,并留意自身情绪反应。

在肯定一线救援的同时,我们必须严肃正视保安局局长与消防处处长提出的“不寻常”疑点。外墙的保护网、发泡胶板等物料的高度易燃性,可能是导致火势在楼层间和外墙上迅速蔓延的元凶。这已不单是个别事件,而是对城市安全监管体系的沉痛拷问。

行政长官已指示警方、消防处成立专案小组,循刑事方向全面调查,并要求房屋局和屋宇署对建筑材料进行全面检查,甚至主动抽查全港进行中的工程地盘。及后,警方相信涉事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严重疏忽”,拘捕三名涉嫌“误杀”的董事和顾问。这份决心是必要的。我们必须彻底查明真相,严肃追究所有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制度漏洞与人为过失,这不仅是给予逝者和伤者一个公道,更是对全港市民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

上月中环华懋大厦发生三级火,同样涉及棚架工程,屋宇署亦正调查棚架棚网是否符合防燃规格。如何切实提搭棚工作安全系数,也是特区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有业界人士指出,尽管当局设有《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竹棚架设计及搭建指引》等,提供详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引,但由于守则本身不具法律效力,只能寄望业界“自律”。过往不时发生业界未能自重的伤亡,如今悲剧当前,政府这种“美好期望”,显然并不足够。

对于宏福苑的数百个家庭来说,最艰难的挑战不在于眼前的安置,而在于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家园重生。一个遭遇总体损失的屋苑,重建之路充满法律与金融的壁垒。业主们在失去家园的同时,仍须面对保险赔偿、银行按揭、重建费用等繁琐问题。如何为受灾居民提供人道保障,如何协助他们尽快重建家园,也是这个城市应有的分担和支援。

这是全香港人的责任,共同撑起宏福苑的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