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完善医疗资源分配,回应中产癌症病人的呼声
来稿作者:吴乐文
政府今年推出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为不少癌症病人带来喜讯。随著公营医疗收费改革优化药物资助安排,笔者有肺癌病友表示,新安排下他每年可节省约5万元。新措施虽然可解其燃眉之急,但要真正避免中产癌症病人因病致贫,当局应进一步检视目前对不同阶层市民的医疗资源分配,并完善审批新药纳入安全网的机制。
一些以低下收入人士而设的资源就未有善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撒玛利亚基金未使用率达29%,关爱基金未使用率更高达45%。撒玛利亚基金已从善如流,明年第一季调整“每年可动用财务资源”收入的计算方法,首次申请只计算收入的80%、持续申请只计算60%,即每年可动用财务资源低于56202.5元的病人,无需分担药费。这番调整有助降低申请门槛,让更多有需要人士受惠。但2023至24年度,公立医院患者自费药物上支达到34.46亿港元,较2018至19年的21.25亿港元大上增,当局应把未被善用的资源再作分配,让中产人士更能应付药物支出。
另一方面,新药审批“1+”机制扩展至所有新药后,本应有更多新药剂或生物元素成分的制品可借病人选用。但目前医管局旗下的药物建议委员会议,对新药把关认严格,去年底至今年初拒绝的比率超过50%,是自2022年1月以来最高(从2022年初到2024年7月平均拒绝比率为28%),而且效率慢,从2020年到2024年,药物从注册到纳入安全网大约需要28个月,令新药“落地”缓慢一些海外公司虽然对“1+”审批机制感兴趣,却不熟悉申请流程,当局亦要加强推广。
当局应参考国际做法,在不影响目前标准下,善用人工智能及新科技简化部分流程,加强效率和透明度,减少行政成本,并扩阔专家团队人手,尽快把适合药物纳入医药名册。此外,目前非手术癌症药物的年度保障仅限8万港元,当局应建立定期更新的癌症药物名单,便利保险公司相应推出根据“癌症药物名单”制订的保险,配合自愿医保计划提供更全面保障。政府作一定比率资助,余下药费由病人自理,亦有助患者可负担创新癌症药物和疗法。
生命无价,每个人的生命都由上帝创造,是同等的宝贵。不少自费药物疗效显著,但因高昂医药费用令患者却步;长远而言,政府应成立专责成本评估小组,聘请健康经济学家探讨如何将资源整合,把未使用的资助金额拨予其他资助计划,为不同收入阶层,设立专门资助项目。当局亦应加快审批,让更新、更有效药物纳入安全网,最终使不同收入的病人,都可选用最适切药物治疗。
作者吴乐文是肺癌病人关注组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