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小学家课政策仅两成学校达标 政策落实停留纸上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狄志远、陈焕琪、Yoon Akari、Nguyen Gia Hung

教育局《小学教育课程指引》(2024)提出家课应“质重于量”,原意在于减轻学生压力、提升学习效能。然而,一年过去,全港仅约两成学校真正达标。数据揭示了香港一道无形却坚固的“校园高墙”:政策虽有,落实却步履维艰。

政策推行困难 高墙由多重因素筑成

狄志远立法会议员办事处近日进行的调查显示,全港约44.3%学校尝试调适家课政策,但真正能有效落实指引要求的当中只有约47.3%。换言之,全港整体达标率仅约21%。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校的“调适”只是表面功夫:只有32.7%学校明确规范家课时数,20.1%调整功课量,14%推行分层作业,而设立“无功课日”的不足5%。部分学校甚至仅是把指引条文照搬到校本文件,却无具体执行方案。

地区与学校类型的差异亦非常悬殊。以地区为例,屯门区的响应率高达88.6%,但黄大仙、观塘区却不足25%。若按学校类型区分,官立学校的响应率为63.6%,表现最佳;但直资与私立学校则不足11%。数据显示,政策能否落实,取决于学校的自主意愿与资源条件,而非单靠局方指引。

这道“高墙”并非偶然生成,而是由制度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堆砌而成。

首先,监察不足。教育局依赖“投诉驱动”的被动监察,缺乏主动核查。直资学校虽要提交自评报告,但实际检查频率不足,令政策容易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的工作重担令人无力创新。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时达60小时,每日批改作业近3小时,本已捉襟见肘,再要额外设计分层课业、加强家校沟通,实属强人所难。缺乏家课设计的专业训练,更令教师难以跳出传统“操练式”的功课模式。

最后,家庭因素亦构成阻力。基层家长因工时长、资源有限,难以持续参与子女的学习支援。当家庭配合不足,学校往往选择维持传统家课模式,以避免争议。这种恶性循环,使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拆墙需要行动 改革必须落地

若要推倒这道高墙,教育局必须正视三大方向:

1、监察要实而不虚

不只是收集报告,而要设立追踪机制,确保学校真正落实指引,并针对执行不力的学校提供具体支援。

2、教师需要支援与专业增能

除了要求,还要给予实务培训与行政减负,让教师有真正的时间与能力去设计多元化的家课。

3、社会观念必须转变

只要家长仍迷信“功课多才是好学校”,学校就难以改变。教育局应推动家长教育,让社会理解“自主学习”的价值,逐步减少对传统功课的依赖。

仅21%的达标率,不仅反映政策推行的局限,也折射出教育文化的沉重包袱。若教育局只停留在纸面指引,而忽视监察、支援和观念转变,这堵高墙只会愈建愈厚。

要真正突破,必须让政策不再只是“指引”,而是有监察、有支援、有共识的改革。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卸下沉重的书包,教师得以摆脱批改的枷锁,而香港教育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改变。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及新思维主席,陈焕琪是岭南大学城市与治理硕士学生,Yoon Akari是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与政治学系学生,Nguyen Gia Hung是香港城市大学国际关系及全球事务学系学生。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

狄志远|小学家课政策仅两成学校达标 政策落实停留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