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走出单一规划 重塑多元主题休憩空间

撰文: 黄仲澧
出版:更新:

笔者早前撰写《改革“地方营造” 抢救“香港吸引力”》上、下集,借鉴佛山千灯湖、岭南天地等地的“夜间文化”经验,探讨城市空间规划随时代转变的优化方向。事实上,香港在相关领域亦一直积极探索,但随着市民对生活质素要求日益提升,现有休憩空间在实践上仍有不少优化空间。今期就与大家一起反思香港休憩用地(Open Space)的现况与未来。

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HKPSG),休憩用地分为区域(Regional)、地区(District)、邻舍(Local)三类。其中,地区与邻舍休憩用地多着重基本设施,功能较单一;唯独区域休憩用地,需承载全港市民及游客的多元康乐需求。现时,香港不少区域休憩用地仍以“公园”为主,商业与文化配套如露天餐饮、特色零售等相对薄弱。这些空间仿佛为“满足规范”而建,未有真正回应市民对高质休憩空间的期望。若要提升吸引力、激发持续到访,“主题式设计”可谓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判断一个公共空间是否属于主题式设计,可从几个维度着手:一是功能是否够多元,能否同时满足休憩、文化体验、日常消费等需求;二是有否融入地域文化或独特记忆,形成鲜明的空间符号;三是管理与营运机制是否灵活,能否保持长期活力;四是有否真正回应不同群体的需要,体现包容性。

现时香港的区域休憩用地,大致分为三类管理模式。第一类是政府全权规划,例如维多利亚公园,由部门统筹建设与营运,标准统一,保障公众开放。第二类是公私合作,如中环海滨活动空间,透过企业参与提升设施质素,亦常设临时市集等活动。第三类则是全权委托专门机构管理,以西九龙文化艺术区最具代表。西九由法定机构统筹,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主题,常年举行展览、表演、节庆活动,令23公顷公共空间与文化设施深度融合,既保留公共属性,亦形成独特主题标志,可说是第三类的成功例子。

放眼内地,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则呈现另一种模式。这个园区以“生态与都市休闲融合”为主题,空间完全开放,市民可自由进出。最大特色是结合商业、文化、生态体验于一身,采用“公园式布局”。园区定期举办生态讲座、市集活动,保持长期活力。管理方面,采用“政府监管+企业营运+社群参与”的协同模式,既保障公共空间开放,又让商业服务于主题体验,营运机制更具弹性与创新。

不同模式背后,反映对公共空间价值的不同理解。香港土地资源有限,规划空间受限;而内地城市较易实践“多元共用”理念。两者各有优势,值得相互借鉴。

以香港启德都会公园为例,园区坐拥维港景观及大片绿地,具备发展主题式空间的先天优势。若能参考多元功能融合的思路,可尝试更具创意的主题设计,如结合启德的航空历史,设置航空文化展区;以步道连接海滨长廊及特色餐饮区,让休憩与消费自然衔接;同时引入灵活管理机制,容许社区组织参与活动策划,令空间既保留公共开放性,又能形成独特主题记忆。

要令区域休憩用地长远维持生气,关键在于灵活规划、回应多元需求。政府可考虑优化设计指引,鼓励商业、文化与绿地有机结合,避免单一模式化;同时推动更灵活的管理安排,让社区、企业与政府形成合力。这不只是设施提升,更是价值观的转变,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多元共用的理念。

随着HKPSG持续优化,以及西九、启德等项目的经验积累,相信未来十年,香港的区域休憩用地将展现更丰富、多元的崭新面貌。

作者黄仲澧,是普缙控股集团规划及发展部董事总经理、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以及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

送澧手记|走出单一规划 重塑多元主题休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