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看不见”的旅行体验:反思香港的无障碍旅游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郑钰憙

无论是年长者,抑或行动不便人士,出行旅游时,总面对重重障碍。 后疫情时期,“ 无障碍旅游”(Accessible Tourism) 一词开始因其市场潜力变得灸手可热,不同的服务推陈出新,务求吸纳庞大市场,加速旅游业恢复。

按旅发局网站,本港最常见的“无障碍旅游”配套,包括方便轮椅人士出行的交通服务,及各种便利肢体不便及肢体残疾人士的资讯网站。不过,如果我们将这个概念范围稍稍放大,扩及视障人士的需要,会不会为我们带来更深刻的反思,推动本港变得更为共融?

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 (BVI) 以线条凸起的触感图为媒介,让视障人士能透过触感与口述影像并用,感受到眼前世界那丰富多彩的视觉资讯 -文化、 艺术、建筑,以至社区。我们曾经遇过视障人士这样描述他的出行体验:

“以前参观的时候,导赏员都好像只懂得一味叫我们触摸不同墙壁。不断摸不断摸,然后他们马上开始讲解景点故事。仿佛摸完墙,我就会马上知道这建筑看起来怎样似的。现在摸著触感图,我才真正摸索到那建筑看起来是怎样的,那些故事才对我产生真正的贴地意义。”

他的分享可谓一针见血。对视障人士而言,无障碍出行,不单只是“到达”某处,更不是地上的引路砖铺得足够与否,而是一个“体验”的问题。对一个视障出行者而言,旅行体验之为圆满,惟独在旅途上的各种视觉资讯与内容都被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聆听的多感官体验后,他们才真正能与旅程上的一地一物产生连结:大至建筑,小至画作中的小小细节,道理皆然。

在过去两年,BVI 与社企“街坊带路”合作,在石硖尾和鸭脷洲两个社区留下一地脚毛,整合出两个视障人士友善的社区导赏团。我们看到:要令香港十八区都变得视障人士无障碍畅游,需要更多的专业协作与资源投入。这包括导赏员通达培训、口述影像练习,通达工具触感图,乃至街坊间的“社区教育”等等,才可以令视障人士也能同等享受出行之乐。

值得吗?导赏团作为“示范单位”,大获视障社群好评,纷纷建议更多导赏目的地;我们甚至培训了十位好奇心满满的视障参加者成为导赏员;社区中的街坊也被“潜而默化”,愈来愈习惯配合视障人士到访的需要。而BVI 更将同样模式推向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吸引更多来自国际的视障人士--统计显示,已发展国家有三分之二的身心障碍人士有能力出游,他们,以及其同行陪伴者,有著巨大的市场潜力。

能够抵达景点现场,只属基本,香港能远远做得更多。我们是时候要推动一个更宏大的愿景:让任何人,不论能力,来到香港,都能平等“享受”旅游带来的体验。想像一下,当所有博物馆、景点,都设有通达工具、受过培训的导赏员,为不同能力的人打开大门:这对视障人士出行,社群同理心培养、本地经济而言,难道不是一个三赢局面吗?

作者郑钰憙是非牟利机构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项目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

来稿|“看不见”的旅行体验:反思香港的无障碍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