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塑造“中立召集者”定位 推动香港迈向“全球海事之都”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作为全球航运的重要枢纽,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型契机。在全球海事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其国际航运中心的角色,将是未来十年的关键课题。本文提出的“全球海事之都”(Global Maritime Capital)构想不仅是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级,更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双重优势的深度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Capital”一词既有“都会”的涵义,也蕴含“资本”的意味。这意味着,香港的转型不仅需要在硬件层面保持全球航运枢纽地位,更要在高端服务、金融资本、法律仲裁和规则制定层面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全球海事治理和资本配置的核心枢纽。

本文结合笔者为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围绕如何推动香港从“国际航运中心”迈向“全球海事之都”,从软实力塑造、高增值服务集群构建以及产业生态重塑三大主线展开论述。这不仅是对香港当前经济与产业布局的深化思考,更是对国际航运体系重塑背景下,香港如何在国家“十五五”规划中持续巩固和提升其国际航运地位的重要回应。

中立召集者:塑造海事软实力

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长期以来以港口吞吐量和物流效率著称。然而,随着全球航运业进入转型期,单纯依赖物理港口的传统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香港的未来竞争力。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全球航运治理越来越强调规则制定、政策协调与绿色转型。香港应当充分发挥其普通法制度、自由港地位及中英双语环境等独特优势,以“中立召集者”的定位提升自身软实力,成为全球航运议题的核心对话平台,为国际航运提供高层次的制度性服务。

2024年,香港首次联合国际航运公会(ICS)成功举办“全球航运贸易高峰会”,展示了其在国际议题召集和政策对话中的潜力。然而,要将这一活动升级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策平台,香港应着力将其制度化、品牌化,并打造成类似“博鳌亚洲论坛”的全球航运政策平台。

这一高峰会应设立常设秘书处,负责策划年度主题、组织国际对话,并建立稳定的国际参与机制。未来的议题方向应涵盖绿色转型、智能化变革、地缘政治风险与供应链韧性等全球关切问题,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例如,在绿色航运方面,香港可利用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全球航运减碳目标的实现,并通过制定绿色燃料标准,成为绿色转型的国际领跑者。同时,香港也应对数字智能技术在航运贸易中的应用提供规则框架,推动基于区块链的贸易数据共享及航运物流系统的全面升级。在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韧性方面,香港可凭借其中立性,组织国际对话,促进各方在航运路径规划和供应链安全上的协同应对。

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增强香港在全球海事治理中的制度性影响力,还能带动本地金融、法律、科技等高增值服务产业的繁荣,吸引更多国际资源流入,为香港经济注入长期发展动力。例如,通过高峰会平台,国际资本与技术供应商可以更便捷地与航运企业建立联系,形成以香港为核心的产学研生态圈,并催生更多基于航运需求的创新服务。

除了政策平台的建设,文化与公共外交也是海事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向。香港海事博物馆作为本地海事文化的代表性机构,应承担起更大的使命,成为讲述香港海事故事的核心平台,并为香港的国际形象塑造服务。博物馆应通过“讲好香港海事故事”计划,系统梳理香港从渔村到全球航运枢纽的历史脉络,讲述香港在港口运营、航运贸易、船舶融资及物流业务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同时,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展览,让公众直观体验香港海事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此外,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巡展、主题论坛及青少年教育活动,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与国际顶尖海事博物馆(如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新加坡海事馆等)建立长期合作网络,打造跨国文化交流平台。这种跨国合作不仅提升香港的文化影响力,也能为其吸引更多国际受众,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海事之都”的品牌建设。

海事软实力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历史与文化,更在于为香港的制度信任与商业信心提供长期支撑。当世界更加理解香港的航运发展历程,并认识到香港在国际航运规则制定中的中立性与专业性,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与制度的相互支撑还能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通过政策平台与文化外交的双轨并行,香港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和国际企业的合作机会,从而增强其在全球航运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航运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塑造海事软实力是香港迈向“全球海事之都”的重要一步。政策平台与文化外交的结合,不仅能增强香港在国际航运治理中的话语权,还能为本地经济注入新动力,从而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高增值服务:金融+法治+科技+绿色

高增值服务是香港航运业向“全球海事之都”迈进的关键。香港的独特竞争力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更在于其高度成熟的金融体系、法治环境和创新能力。随着全球航运业从依赖物理基础设施的“量”向注重服务价值的“质”进行转型,香港必须跳出传统的港口视角,全面整合“金融+法治+科技+绿色”四大驱动力,构建高增值海事服务集群,实现从运输枢纽向国际服务中心的升级。

在航运金融方面,香港需要利用其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为船东、航运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除了推动绿色债券、碳交易及船舶融资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香港还可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与数字支付解决方案,以提升资本流动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应举办“香港国际航运投资论坛”,吸引全球投资者与航运企业共聚一堂,促进资本与产业的深度结合。与港交所合作,香港可以专门设立“航运与海事科技板块”,吸引全球航运企业和航运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尤其是来自中东、东南亚及希腊等传统航运强国的企业。这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海事资本市场”中心的地位,并促进航运金融生态圈的形成。

绿色航运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航运业转型的核心议程,香港应积极投身于这一浪潮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优势,成立“绿色海事燃料认证中心”,为航运企业提供第三方碳足迹审计、绿色燃料追溯及认证服务,帮助航运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提升透明度与竞争力。此外,香港应积极推动成为“绿色航运走廊”的区域结算与监管枢纽,布局香港—新加坡、香港—汉堡等跨境绿色航运通道,促进以低碳或零碳燃料为核心的航运技术创新。香港还可联合相关船级社,开发全球认可的绿色燃料标准与船舶评级体系,同时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为航运企业提供减排合规与金融支持的双重保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香港在绿色航运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将为本地金融市场和科技服务创造持续需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航运法律与仲裁一直是香港的传统优势领域,但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国际仲裁格局的变化,香港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创新,以巩固其作为全球航运法律和仲裁中心的地位。香港应在维持仲裁终局性的基础上,引入有限度的法律错误上诉机制,确保当事人在重大法律问题上拥有适当的救济渠道,这将显著增强国际用户对香港仲裁制度的信心。同时,推行匿名化裁决报告制度,让更多国际用户了解香港仲裁案例的透明性及普适性,从而提升香港普通法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应积极吸引更多航运相关法律与保险机构在港设立区域办事处,例如国际知名的航运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和船东互保协会等。这些机构的进驻不仅能进一步强化香港的专业服务生态,还能通过其国际业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形成“专业服务集群效应”。

构建高增值服务集群不仅是香港迈向“全球海事之都”的核心任务,更是其重塑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关键所在。通过航运金融创新、绿色航运推进以及法律与仲裁制度的升级,香港将能在全球航运业转型中奠定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航运服务高地的地位。

产业新生态:发挥“一地连三地”优势

香港要推动迈向“全球海事之都”,吸引关键企业回流至关重要。近年来,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通过针对性的税务优惠和政策支援,成功吸引了大宗商品交易商和船东互保协会(P&I Clubs)扩大业务,对香港的航运法律、仲裁与保险生态形成了显著的竞争压力。这些关键企业的流失,不仅削弱了香港在全球航运生态中的角色,也导致相关高增值服务产业链的活力减弱。为扭转这一趋势,香港需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调整,重新吸引这些企业回流,重塑其核心竞争力。

2025年通过的《公司(修订)(第2号)条例》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该条例引入了公司迁册(re-domiciliation)机制,允许海外公司迁册至香港,并在保持其法人地位与法律连续性的前提下,将其总部或业务重心转移至香港。这为国际企业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迁移途径,避免了因注册更改而可能导致的法律、税务和运营风险。该条例不仅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法律框架,还让香港的营商环境更加灵活和具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面临地缘政治或经济环境变化的跨国公司而言,这是一项极具竞争力的制度安排。

配合这一条例,香港应制定针对性的税务激励措施,为大宗商品交易商和船东互保协会提供强有力的吸引力。例如,针对大宗商品交易商,特区政府已提出专属的低税政策,并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正式立法推行,以吸引其交易活动、结算服务及风险管理业务落户香港。

这些企业关注的是法治的可预期性、税务的成本优势以及连接内地与大湾区市场的便利性,香港完全有能力通过“一地连三地”的特殊优势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

对于船东互保协会,香港更需要针对其核心业务需求量身打造支持政策。这些船东互保协会在海事保险、索赔管理和仲裁服务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决策直接影响全球航运法律与风险管理的生态。香港应考虑降低其海事保险相关业务的利得税率,对它们在香港进行的仲裁与调解收益提供税务宽免,并对本地化人才培训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加成扣减。同时,为鼓励这些俱乐部将地区总部或业务中心迁至香港,香港可以提供一次性迁册成本的税务扣减方案,帮助它们减轻因迁移而产生的法律、行政及运营费用。此外,针对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相关业务,香港可提供额外的税务激励,支持互保协会开发绿色航运保险产品或参与航运脱碳计划。

通过这些政策组合,香港不仅可以吸引这些核心企业回流,还将进一步激活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包括航运法律、仲裁、保险及专业培训,形成一个高附加值的航运服务生态圈。这不仅能巩固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更能为其迈向“全球海事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成体系:与国家战略高度协同

为确保上述战略的顺利实施,香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并通过高效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建议设立“海事服务发展基金”,专注于支援绿色科技研发、国际推广、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升级。同时,应优化税制与审批流程,简化绿色航运项目的落地手续,如提供针对性税务优惠以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将区域总部或高附加值业务迁至香港。此外,由财政司司长牵头设立“全球海事之都发展专责小组”,负责整合金融、创新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资源,确保各部门政策协同。

为实现精准管理,还应建立覆盖多个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体系,包括服务企业数量、绿色走廊建设进展、仲裁案件份额及碳交易规模等,确保政策效果可衡量、可调整、可问责。这一监测体系不仅能帮助香港政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也能为国际社会提供透明的数据基础,增强全球对香港航运政策的信任与支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香港发展“全球海事之都”的战略与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征集意见和相关布局高度契合。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十五五”规划的意见征集,这为香港在国家发展蓝图中寻求更大的政策支持提供了重要契机。此前,《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这为香港奠定了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的基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仍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香港可以通过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加强协作,建设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的航运生态链,在避免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前提下,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持续为香港深化国际联通、拓展经济腹地提供广阔机遇,香港应以专业服务、金融创新和国际标准制定为抓手,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航运合作的枢纽和助推力量。

香港应积极以绿色标准、数位规则与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例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绿色航运标准,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或引入基于区块链的航运贸易结算工具,这些举措将使香港在全球航运规则制定与产业升级中扮演核心参与者的角色。同时,香港还可通过与内地港口城市的联动,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航运服务集群,从而巩固其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

这套全面的配套机制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协同,不仅为香港提供了落实“全球海事之都”战略的政策基础,也为其在国际航运业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香港在全球海事版图中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通过提升海事软实力、打造高增值服务集群以及重构产业生态,香港完全有能力从“国际航运中心”迈向“全球海事之都”。这一转型不仅关乎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其在全球产业链、国际规则制定和治理体系中重新定位的重要契机。

挑战虽然不可避免,但机遇远大于挑战。香港凭借普通法制度、双语司法体系、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及自由港优势,再加上其作为国家“十五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只要勇于创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就能在全球航运治理和服务升级中占据更高地位。

作者刘洋是海问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合伙人、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

刘洋|塑造“中立召集者”定位 推动香港迈向“全球海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