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人才输入重量更要重质 设居港要求合情合理
来稿作者:袁顺围
高才通计划截至上月底,有近1.4万人签证期满,当中54%决定申请续签,政府认为续签率理想。前特首梁振英早前就质疑,绝大多数人才家庭根本没有落户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证后全家返回内地”。政府至今没有交出一个具说服力的回应,在无实质数据下就声称全靠这批新客源,才令私楼空置率幸保不失。笔者认为,梁振英的质疑正好令政府反思人才计划目的,要确保他们在港有居所并落地生根,这才能真正对社会及经济有贡献,同时当局应尽快检讨计划成效,适当加入留港期限要求,以防只有“攞著数”者延续签证。
现时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约51万宗申请,其中约34万宗获批,逾22万名人才已经抵港,政府指已超出原来目标,并多次强调“抢人才”计划十分成功,又推算高才通每年为本港带来数百亿元经济贡献。不过,梁振英引述差饷物业估计处统计数据指,2020年至2024年间,全港私楼的入住量维持在每年2万个以下,没有大变化,反映很多数人才家庭没有真正居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解释,2024年本港20至34岁年龄层的人口约115万,较10年前下降约24万,令住宅物业需求减少,现时空置率大致平稳,全赖抢人才措施带来的新客源。
孙局长的说法值得相榷,因为私楼空置率受落成量、供应量等很多不同因素影响,很难断言近数年来撑住空置率的就是这批人才。其实要知道这逾22万名人才及家人有否在港租楼或置业,最简单做法就是要求他们如实申报居住状况,这可以由高才通协会理事会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如要更可信,就在他们办理续签时要求填报,并要列明那些家庭成员为主要住客。当政府有这些数据在手,才能真正了解人才们有否租楼或置业,而这些数据不但能回应社会人士的疑问,更重要是当局可以此制定更好的房屋供应政策。
事实上,立法会的《研究简报》指出,2010至2019年获批的内地人才,仅12%在香港工作、居住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也曾指出,以高才通为例,获批者可能不足两成是定居香港,因为很多人都抱观望态度,他也认同不应让高端人才通行证变成了旅游签证。笔者认为,如果人才们只是来港找一份工作或开办业务,自己与配偶其实仍长居内地,在家工作为主,其子女则寄宿在亲友家中,这对本港的实质经济贡献不大。政府应该尽快订立一些人才留港的基本条件,正如很多外国签证,当中都会规定申请者每年不可离开超过某个日数,通常是180日,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有了留港限制规定,人才们要每年留港时间最少半年,他们顺理成章要在本地找个稳定居所,需要租楼或置业,同时一家人留港半年,基本消费金额也不会少。这样一来可促进本地经济,同时也令人才们有更多时间投入本港生活,了解本地文化,这对他们的工作有利,而子女与父母也有更多相处时间,日后他们愿意落地生根的机会就更大。当然,要人才愿意留港发展,政府也要给予适切协助,笔者建议,当局可扩大现时的“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的规模,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支援,尤其对于人才的子女,因为这批年轻人是帮助香港长远发展的新力军,他们如能成功融入,成为未来的高端劳动人口,绝对可以缓解本港人口老化问题。
无论如何,高才通的续签率仅仅过半,正如浸大学者叶伟光所言,数字反映计划有如渔翁撒网,未如想像中吸引。笔者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为高才通以至整个人才计划,进行阶段性检讨。当局要明白,获批的人才如果没有留港居住,不打算长远在港发展并落地生根,即使数量庞大也是徒然,所以因应情况加入限制条款,既能保障本港资源不被滥用,也能产生过滤作用,吸纳到真正有心留港的人才,而这亦是输入人才计划的初衷。
作者袁顺围从事物业管理近十年,曾任职房屋事务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