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中式餐馆的结构性挑战与量化分析
来稿作者:鹿崇岗
近期香港餐饮服务业结业潮持续,全行业失业率从6%攀升至6.4%,显示行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中式餐馆的衰退是主要的驱动力,其收益率下降幅度远超其他类别。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表625-68003),以收益计算,中式餐馆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从2023年37.8%降至2024年36.2%,2025年第二季度更跌至34.4%。下表显示,除2024年底旺季短暂回升外,中式餐馆份额呈现持续下滑颓势,反映其正经历“绝对收益萎缩”与“相对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不仅自身收益减少,非中式餐馆和快餐店等食肆类别更抢占其市场份额。
优化模型构建与变数分析
为精准量化各因素影响,我们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Yt=3.11−3.98⋅ln(X1t)−0.80X2t−0.70X3t−0.60X4t+0.109X5t+ϵt
其中基准增长率(CAGR=3.11%)基于2010-2018年历史资料计算,反映行业内在增长潜力。对跨境消费分流强度X1取对数ln(X1t),旨在捕捉其边际效应递减的特性——即北上消费人次增长初期对收益冲击最大,后续每新增单位人次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
未来两年预测分析
基于模型与假设条件(2026年变数变化:X1+10%、X2-10%、X3+3%、X4+3%、X5+3%),预测结果如下:
2025年全年预测显示,中式餐馆收益将下降6.78%,全行业职位/岗位减少约3,700人。根据中式餐馆36.2%的份额估算,其职位减少约1,340人,失业率升至6.4%。
至2026年,若租金压力缓解且旅客继续增长,收益可转为正增长6.16%,岗位数量止跌回升,新增约1,210个职位,失业率显著下降至约4.2%。
结论与政策含义
实证分析表明,若业主下调租金与业界共度时艰,政府与旅游界持续协力推广吸引旅客,餐饮业尤其是中式餐馆的收益与就业状况短期内可显著改善 – 即通过租金成本下降10%与访港旅客增长3%的协同作用,可完全抵消跨境消费分流与常规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使行业收益率由负转正。这将直接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使失业率回落至相对健康水准。短期亦可考虑过定向租金补贴(如对空置率超10%商圈提供每平方尺20港元补贴)与旅客引流政策(如开发文化美食旅游路线)稳定局面。
策略建议(基于资料洞察) 政策的著力点必须从“普惠”转向针对中式餐馆的结构性弱点:
成本针对性补贴:如提供自动化设备或定向租金补贴(如对空置率超10%商圈提供每平方尺20港元补贴)的专项补贴,以降低营运成本压力。
体验差异化升级:业界应向中高端化、体验化转型,例如打造“文化主题餐厅”,提供无法被外卖和北上消费简单替代的用餐体验和氛围(应对X1和促进X5)。
旅游行销精准绑定:旅游业推广活动应将“传统中式美食体验”作为核心卖点之一,设计美食路线,将旅客流量更有效地导入中式餐馆(提升X5)的有效性)。
商业模式创新指导:鼓励其加快发展中央厨房模式,为更多小店提供标准化菜品,既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又能开拓to B的新收入来源。
长远而言,从周边地区的经验来看,应对餐饮业的结构性调整,关键在于创新、提升体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新加坡的“特色街区活化计划”(如哈芝巷融合多元文化商铺与街头艺术),使其本地客消费占比稳定在50%以上。东京在2010年代通过“在地体验经济”策略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如涩谷PARCO改造为动漫文化综合体,客流量增长40%。
业界与政府应借鉴新加坡与东京社区关联转型经验,推动业者深耕社区互联网,发展如“粤剧茶楼”等文化体验项目,增强本地客源黏性;同时通过设立中央厨房降低食材成本压力,并参考资历架构新增“跨境电商运营师”认证,培育行业数码人才。唯有通过资料驱动的精准政策与业界创新,才能扭转份额流失趋势,重振香港中式餐饮活力。
作者鹿崇岗是工会研究人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