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推广篮球运动 促进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稿作者:戴智康、官健好、袁尚文
相信大家最近经常听到可持续发展和实践各项SDG目标,以达致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在全球永续发展的进程中,体育不仅是娱乐与竞技的运动,更能发挥强大的社会动能。其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7)强调“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意指各国政府、民间机构、企业与社会各界需共同合作,才能有效推动永续发展。篮球作为全球普及度极高的运动,具备跨文化、跨领域的影响力,在推动SDG 17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篮球运动的本质强调团队合作与互信,这与SDG 17所倡导的跨界协作精神不谋而合。透过篮球,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建立连结,促进社会融合,并成为推动教育、性别平等、健康福祉等其他永续目标的桥梁。更重要的是,篮球能够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NGO)、政府部门与社区共同投入资源,形成多元伙伴关系,推动社会正向改变。
以下是三个具体例子,展示篮球如何在SDG 17 的框架下发挥作用。第一个例子是NBA Cares计划与社区伙伴关系。NBA Cares是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旗下的社会责任计划,旨在透过篮球推动教育、健康、社区建设与社会公平。NBA与多个非营利组织、学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合作,打造多元的社区项目,例如“Basketball Without Borders”与“NBA Math Hoops”,将篮球与教育、科技、性别平等等议题结合。SDG 17可应用于跨部门合作:NBA与教育机构、企业(如Nike、Microsoft)及 NGO(如Boys Camp、Girls Clubs of America)共同推动社区项目,提供篮球场建设、教育资源、健康检查与心理辅导等多元支援。而且,更能促全球连结,透过国际活动与联合国合作,推动全球青少年发展与性别平等。NBA Cares 展现了美国篮球如何成为社会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推动者,并透过伙伴关系扩大影响力。
例子二“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是由中国篮球名人姚明创立的公益项目,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教育部、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推动偏乡地区的体育教育。该计划每年在全国数百所希望小学举办篮球训练与比赛,并邀请志愿者与职业球员参与,促进教育公平与社区融合。SDG 17的实践能促进公私协作,姚基金与政府部门、企业(如安踏、腾讯)及教育机构合作,整合资源。透过技术与知识共享,培训体育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与篮球设备,提升教育品质。还能提高社区参与与永续性:鼓励地方社区参与,建立长期支持系统,促进社区凝聚力。这个计划不仅改善了偏乡学童的教育机会,也促进了跨界合作与社会责任实践,是中国篮球在SDG 17上的典范。
例子三是香港社区篮球与企业合作推动社会创新。在香港,许多社区篮球计划与企业合作,推动青年发展与社会创新。例如“InnoBasket”是一个结合篮球与创新教育的计划,由社福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同发起,透过篮球训练、创业工作坊与社区活动,培养青少年的领导力与创意思维。SDG 17建立跨界伙伴关系:社福机构、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整合资源。创新推动永续:结合科技与运动,培养具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增强地方与全球连结:与国际篮球组织合作,拓展视野与机会。这类计划不仅提升青少年的自信与技能,也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形成互利共赢的永续伙伴关系。
笔者认为,篮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桥梁。篮球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它能凝聚人心、促进理解与合作。在SDG 17的框架下,篮球运动展现出强大的连结力,能够串连政府、企业、民间与社区,推动教育、和平、性别平等与创新等多项长远发展目标。透过这些伙伴合作关系,篮球不只是运动,更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和共融的强大力量。
展望未来,随著香港、大湾区以致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增加,篮球和其他运动将继续扮演连结各界、促进合作的重要角色。只要我们愿意投入与创新,篮球和其他运动不但能推动盛事经济;而且,好像篮球场上的每一次传球与助攻,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步,成就未来。
作者戴智康是香港理工大学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理学硕士,官健好是香港女子篮球队教练,袁尚文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组合课程统筹。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