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老年精神健康的先驱——余枝胜医生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杨美仪

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HKADA)创会主席、精神科医生余枝胜上月21日离世。余医生是香港老年精神科翘楚,毕生致力推动对认知障碍症人士及家属的支援和关顾,早在1995年排除万难创立“香港老年痴呆症协会”(HKADA前身)。

认识余医生和师母,是我人生一份珍贵的收获。每一次与他们饭聚,余医生总是分享智慧,他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写了许多有意思的文章。他总说我很有幽默感,常常令他开怀大笑。这些回忆,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我曾告诉余医生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背负著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会“黐线”。他笑著提醒我,我有四个E——Energy、Enthusiasm、Empathy、Endearing——想“黐线”都很难。这句话一直成为我前行的力量。

余医生是香港首位专注于老年精神病照护的精神科医生,他在这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无数老年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尊严。他的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深深影响了我,也启发我撰写了多篇关于老年精神健康的文章。

资源分配忽视老年人需要

然而,随著社会的发展,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仍显不足。许多国家将资源集中于年轻人,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需求。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反映了全球医疗体系中的一大弊病。

根据香港健康防护中心的数据,约每10位60岁或以上的长者中,就有1位患有痴呆症。同时,60岁或以上的自杀死亡人数在2024年达472人,占全港自杀总数的41%。香港预计到2036年,长者中患有痴呆症的人数将达28万人,这一增长反映了人口老化对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香港大学的研究指出,痴呆症的死亡率自2001年至2021年增加了五倍以上,显示出老年人群体在面对痴呆症时的脆弱性。

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余医生早在数十年前,就率先看见问题的严重性,并为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付诸行动。他的努力不仅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更在于倡导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需求。

余医生的离世,让我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和理念将永远激励我们。今天,我怀著无比崇敬的心情撰写这篇纪念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延续余医生的精神,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作者杨美仪是美国专业美学家、韩国忠清北道荣誉大使/国际咨问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