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机会|共筑学生情绪健康防线 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来稿作者:林美秀
九月伊始,莘莘学子重返校园,不少学生都对新学年充满期待。然而,面对课程内容、校园环境和友侪关系等转变,学生也许需要重新适应,未免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压力。平机会一直积极推动大众关注精神健康,避免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污名化”。为提升校园的抗逆力及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提供适时支援,平机会建议未来可从学校课程、校内及社区支援,加强预防和及早介入措施,与学校及家长携手巩固精神健康安全网。
近四成学生开学现负面情绪
根据保良局青少年事务部学生辅导及支援服务于2024/25学年进行的“初中学生对校园事件簿的适应”调查,在近千名受访初中学生中,逾三成对校园生活感到“颇大压力”或“非常大压力”。压力来源头四位均与校内测验、考试有关,第五位则是长假期结束后的复课适应。另有近四成受访学生表示,在新学期初会出现紧张、忧虑、烦闷、焦躁或挫败等负面情绪,可见学生面对精神健康问题的挑战,不少人遇到负面情绪时不会向他人透露。
政府透过学校为本的“三层应急机制”,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并协助学校采用全校参与模式,以“普及性”、“选择性”及“针对性”三个层面,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除了现有机制,我们认为要处理精神健康问题,可从学生认识和管理社交情绪入手。
社交情绪课程可提升抗逆力
研究显示,“社交情绪学习”有效缓解焦虑与绝望感等自杀风险因素,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政府可考虑将“社交情绪学习”纳入学校课程,藉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社交意识、社交技巧及负责任决策五大核心,培养学生理解及管理情绪、建立正向关系、作出决定及实现个人与集体目标所需的知识、态度及技巧。
推动校园精神健康,除了课程配合,亦要提升专业支援。在学校层面,政府可考虑为所有学校逐步提升教育心理学家与学校的服务比例,确保学生获得适切支援。在2023/24年度有约六成学校获得优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务,可全面及综合提供教育心理服务,务求提升学校的能力,以照顾学生的不同教育需要。政府亦可与教资会资助大学讨论,考虑增加教育心理学及其他心理学相关学科(如辅导及言语治疗)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取录学额,并在人才清单中加入教育类别,吸引海外专家来港,满足持续增长的人手需求。
在社区层面,政府亦可考虑设立提供综合精神健康服务的专设青年空间,利用现有139间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增设更开放及便利的辅导空间,与校内辅导服务互补。
家校携手筑防线消除污名化
要有效应对学生的精神健康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及参与同样重要。学校可透过课程和校园活动,营造关爱共融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家长作为第一道防线,亦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子女沟通,细心观察子女的行为变化,及时提供适切支援。
目前社会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仍有标签和污名化,往往窒碍青年寻求协助。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在2025年进行的“中学生面对HKDSE压力的精神健康状况及求助意向研究”,不少学生会因社会对心理困扰及求助的污名而拒绝求助。因此,不论家长、学校及社会,都应避免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加上负面标签,并应鼓励学生正确认识精神健康,在有需要时寻求协助。
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精神健康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长远及健全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全面及稳固的精神健康安全网,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推动香港实现平等、关爱和共融。
作者林美秀是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文章标题由编辑所拟,原题为“平机会倡议全面支援 共筑学生精神健康安全网”。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