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饮食业从传统酒楼到两𩠌饭的创新启示
来稿作者:杨华勇
香港饮食业的韧性与创新力,离不开港人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一种在逆境中求变、永不言败的价值观。这种精神体现在:从传统酒楼到新派食肆,从两𩠌饭到数字化点单,行业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许多中小企凭借灵活性和创造力,在竞争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香港作为国际知名的“美食之都”,其饮食文化一直是城市灵魂的重要载体。然而,随著经济环境、社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变化,香港饮食业正面临深刻的转型。传统中式酒楼逐渐减少,而新派食肆则持续扩张,尤其是两𩠌饭这一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市场的适应性,更凸显了港人“永不言败、勇于求变”的狮子山精神。
香港传统酒楼曾是人们饮茶聚餐、举办宴会的首选,但近年来却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重原因:租金高昂、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疫情期间的社交距离措施,对依赖堂食的酒楼造成严重打击;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快捷、多样化的餐饮体验,传统酒楼的慢节奏和固定菜式难以满足其需求;竞争加剧,国际连锁餐饮品牌和新派食肆的兴起,分流了传统酒楼的客源。
与此同时,新派食肆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环金融区和观塘工厂区的楼上食肆就是典型例子。这些食肆以灵活的经营模式、多元的菜系(如日式、泰式、地中海风味)和创新的营销策略,成功吸引了现代消费者。
两𩠌饭最初出现于平价食肆,被称为“穷人恩物”,其诞生背景是经济低迷时期商家为求生存而推出的应变策略。这种模式以实惠的价格提供多样化的菜式选择,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随著时间的推移,两𩠌饭逐渐从一种临时措施演变为成熟的经营模式,甚至吸引了西饼店等非传统餐饮企业加入。
两𩠌饭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价格优势,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丰富的选择,符合现代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灵活性,菜式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减少库存压力;品牌延伸:西饼店等企业通过销售两𩠌饭,善用了现有店铺空间和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两𩠌饭的兴起为香港饮食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新模式;贴近消费者需求,无论是价格还是菜式,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整合,通过跨业态经营,实现空间、人力和品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两𩠌饭在香港的迅速崛起,不仅是一种饮食现象,更是对传统饮食业的重要启示。这一模式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打破了餐饮业的固有思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酒楼或茶餐厅形式,而是以更灵活、更贴地的方式满足现代都市人的需求。
在节奏急促的都市生活中,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快捷、实惠和多样化。两𩠌饭以相宜的价格提供丰富的选择,正好回应了这一市场需求。它证明了,无论是饮食业还是其他行业,唯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此外,两𩠌饭的成功亦体现了资源整合的智慧。透过跨业态经营,它实现了空间、人力和品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饮食业,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优化资源,才能保持竞争力。两𩠌饭的兴起提醒我们,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企业若能打破框架、贴近市场,便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机遇。
香港两𩠌饭店数量近年来显著增长。根据社交媒体“两𩠌饭关注组”的统计,全港两𩠌饭店已从两年前的约200多间,增至目前的超过640间,增幅高达三倍。截至2025年中,店铺数量已达642间,尽管偶有结业,但新开店铺数量更多,符合“执10间开16间”的规律。
这种增长反映了两𩠌饭因其价格亲民、选择多样而受欢迎,但也导致市场出现饱和与恶性竞争。有分析认为,两𩠌饭的兴起不仅与消费模式转变有关,也是餐饮业在疫情后适应市场的一种表现。近期资料表明,两𩠌饭收益增长已放缓,预示市场可能已见顶,未来两𩠌饭店需通过提升品质或差异化经营寻求突破。
香港饮食业的韧性与创新力,离不开港人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一种在逆境中求变、永不言败的价值观。这种精神体现在:从传统酒楼到新派食肆,从两𩠌饭到数字化点单,行业始终紧跟时代步伐。
香港饮食业的变迁,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创新的历史。从传统酒楼的式微到两𩠌饭的兴起,从点心销售的演变到新派食肆的百花齐放,无不体现了港人的灵活性和韧性。只要保持这种狮子山精神,香港的“美食之都”招牌必将继续闪耀全球。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是港人永不言败的灵魂。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