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梁海明|从沿线到共建:香港融入一带一路要有新思路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于9月11日圆满落幕,充分展现了香港作为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地位,同时亦见证了十年来的努力与贡献,彰显了“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独特角色。今年的论坛吸引了来自超过70个国家及地区的6,200名政商界翘楚参与,共同探讨合作新模式,拓展互惠共赢的新机遇,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发展。
为期两日的论坛成果丰硕,创下多项新纪录,包括促成45份合作备忘录、展示超过300个投资项目,以及安排逾800场一对一项目对接会,充分彰显了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功能平台的重要角色。
香港参与“一带一路”有优化空间
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党、智库、民间组织等1万名代表来华交流。”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表示:“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我们可从上述讲话中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一称谓已经逐步取代了早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是因为“一带一路”合作范围已经从沿线的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大洋洲和拉美国家,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合作网络。截至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更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倡议的全球性与包容性,也更加准确地彰显了其合作成就。正如习主席在2019年所说:“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近日在香港举办的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不少出席人员仍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称谓,这相信并非出于有意,但在表述上与当前“一带一路”合作的全球化趋势可能并不完全匹配。
未来,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或许需要更广泛地推广和使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一称谓,以更准确地反映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也更好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性与开放性。这一称谓的转变,也将能为香港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助力其在国际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香港更应牢牢把握“共建=共赢”的核心理念,强调合作并非各自独立发展,而是携手同行、齐齐发展。
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能发挥其在金融、贸易、法律及创新服务等领域的优势,推动合作各方实现互利共赢,在过去逾10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积累,也十分重要。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香港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并克服挑战,并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以下四个方向值得深思。
其一,角色定位需与时俱进,专业参与有待深化。香港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桥梁,但随著倡议进入高质量共建阶段,角色定位尚需根据国家需求和国际形势进一步调整。例如,在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方面,香港拥有接轨国际的优势,但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仍显不足,亟需完善支持机制和激励政策,释放更多潜力。
其二,金融与专业服务的区域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资本市场与风险管理方面具备稳固基础,但应对共建国家的多样化需求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灵活性尚有不足。特别是在“走出去”企业的定制化融资支持及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应用上,香港仍有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这也是未来巩固竞争力的关键方向。
其三,对共建国家市场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香港的国际化背景赋予其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优势,但在对当地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上,仍存不足。若能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及策略,并在人才引进、产业对接等方面聚焦发力,更多合作机会将被有效转化。
其四,基建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虽然香港在基建管理、设计与运营方面达到国际标准,但在大型基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尚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未来,若能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大型建设企业的协作,提升技术能力并扩大资本规模,香港在基建领域的影响力必将更为显著。
要重新审视“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这些挑战虽然揭示了当前不足,但更显示出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只要香港持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创新与合作,完全有能力在新阶段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为国家和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而国务院总理李强也明确指出香港需“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这些重要指示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清晰的目标与政策支撑。
其一,区域协同创新,强化大湾区联动。香港应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如深圳、广州深化协同,联合参与数字基建与绿色产业项目,实现跨区域产业链整合与技术转移。此外,香港也可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在制度创新与国际贸易上共同打造面向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平台。
其二,巩固金融中心地位,拓展金融合作平台。香港需进一步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并发展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平台。透过“一带一路”绿色债券发行与碳市场建设,香港可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援与产品创新。
其三,发挥教育与文化枢纽功能,培育“一带一路”人才。香港可利用其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化环境,吸引更多共建国家学生来港深造,推动教育交流与人才融合。透过设立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专业课程,香港有望成为倡议下的“人才培养基地”。
其四,提升专业服务输出,打造高端智库与顾问中心。香港的法律、会计、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可组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共建国家的制度改革与项目推进提供顾问支援。未来应加强与内地企业协作,推动香港专业人员参与更多“走出去”项目,发挥制度与经验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发展合作平台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基建投资与资源配置,更在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香港当前所面临的不足并非阻碍,而是促使其更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新定位的契机。
十年高峰论坛,是总结过去的节点,更是迈向未来的起点。关键不在于挑战的大小,而在于香港如何主动应变,通过创新求变、精准调整与善用优势。未来,香港更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在内外联动中释放更大活力,持续发挥“联系人”和“增值人”的角色,逐步升级为“引领人”,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注入中国智慧,开拓自身更广阔的空间。
梁海明是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是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客座教授、讯息工程学博士、香港资深工程师。两名作者同名同姓,近期合作出版书籍《海明问海明:香港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角色和方向》。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