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合法不等于无害 篮球博彩是错的方向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政府推动《2025年博彩税(修订)条例草案》将篮球博彩合法化,现已于三读通过。我在此再次强调,我坚决反对篮球博彩合法化。法案通过不代表风险消失,更不代表社会就此取得治理的胜利。赌是一种祸害——非法赌博有害,合法赌博同样有害;因为赌的本质,就是侵蚀心志、破坏家庭,与体育应有的纪律、团队与尊重背道而驰。赌博带来烦躁、焦虑与紧张,侵蚀个人与家庭财政,养成挥霍习惯与错误的理财观念;学生因赌而旷课,成年人无法专注于工作与学习,家庭关系更因此破裂。把赌博合法化,并不会令它变得无害,更不会使它变得“正当”。

回看事实,2003年足球博彩合法化之后,投注额由160亿元飙升至2023/24年度的1,603亿元,增幅达十倍。非法赌博并未收敛,反而与合法市场并行,令整个赌博市场一同膨胀。以合法取代非法的说法,二十年的经验已证明是失败的:不是把黑市变小,而是把整个盘子做大,风险同步扩张。当政府一方面称以合法途径打击非法,另一方面又因税收而与非法集团争利,政策便难免失焦,价值取向与减害初心出现严重扭曲。

青少年面临的处境更令人忧心,东华三院平和坊调查显示,六成高中生曾参与外围赌博,相关求助比例由2021年的7.2%升至21.1%。两大戒赌中心自2003年至今累计18,116宗个案,逾半在21岁前已踏入赌途;足球赌徒的求助已超越赌马与赌场。大型赛事更会放大风险,2022年世界杯期间相关求助较平日激增近七成。所谓“禁未成年”“禁信用卡”“限投注”,在电子钱包、借用成人帐户、代投与境外网站面前,往往形同虚设。篮球赛季漫长、比赛密集、覆盖广泛,高频投注最容易把赌变成日常,把“好玩”推向“上瘾”,再滑入债务压力与情绪问题。

国际经验也在提醒我们,英国16至24岁问题赌徒比例由2017年的0.9%升至2023年的2.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22-23年度因赌博引致的社会成本高达141亿澳元,远超博彩业利润及政府税收;英国每年亦估计有约105至177亿英镑的社会成本。美国研究指出,体育博彩合法化之后,个人信用评分下降、破产与债务追收上升。这些是真金白银的代价,最终由家庭、医疗与社福系统埋单。如今篮球博彩合法化,风险只会推向更年轻、更多的人。

虽然三读已过,但我们不该把赌变成日常。政府若真心要减害,请别再著眼扩张投注,而要专注降低风险,并分三方面落实。

第一,强化执法。成立跨部门专队,与海外单位长期协作;加强网络取证、资金追踪与支付冻结;要求平台与支付公司落实实名与年龄验证、风险监控与可疑交易举报,堵住代投、租户口等灰色通道。

第二,预防为先,聚焦青少年。在校园加大资源,推出有实证支持的课程,纠正赌博迷思、提升数码与金融素养;在中学与大专设早期识别与转介机制,家校社协作,及早止损;推动“不赌也好看”的观赛文化,让体育回到技术、合作与品格。

第三,加强辅导支援。扩大戒赌服务名额与地区覆盖,设立24小时青年专线与即时网上支援;把戒赌、精神健康与债务辅导整合成一站式的家庭服务。

合法不等于无害,规管不等于减害。足球博彩二十年的教训清清楚楚:黑市没有消失,赌的人反而更多;青少年更易受害;社会成本远超税收。体育应该教人自律、合作与坚持,而不是追赔率、搏一铺。法案既已通过,我们更要以严格的证据与实际的行动去减少伤害,守护孩子与家庭,守住社会的长远健康。我再次呼吁政府,停止把赌博包装成日常娱乐,撤回推广之举,并把资源用在执法、教育与辅导上,让“不鼓励赌博”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政策的底线与行动准则。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新思维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